永发信息网

什么叫做购买力平价?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03:37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3-28 16:29
什么叫做购买力平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3-28 17:56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比较方法,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货物和劳务)的价格比率,也就是基准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对比国购买时需要该国通货的数额。
购买力平价是通过价格调查收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3-28 18:05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来历与含义
瑞典学派(The Swedish School)又称北欧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斯德哥尔摩大学为主要阵地,故又称为斯哥尔摩学派。这个学派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战后又有很大发展。其中在西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有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等等。[注1]
卡塞尔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由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汇率将随通货膨胀率与物价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论,实际是关于如何决定浮动汇率的理论,而非固定汇率的决定理论。[注2]
我们认为,购买力平价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它是换算各国有关经济指标的一个较好的工具,即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来换算各国有关同一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可以避免按现行国际市场的实际汇率来换算对实际经济水平的歪曲。因为一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是以该国所拥有的实物产量的多少来决定的。当以货币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所换算出来的某一经济总量指标,自然就能较好地反映一国所拥有的经济实物量的多少。而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由于要受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撒谎能够供求关系和外贸商品、劳务的价格波动与偏离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以购买力平价来决定的汇率往往有忽高忽低的差异,以致会扭曲各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所以在比较各国经济水平时,用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来换算比用实际汇率来换算更为科学、可靠。[注3]
其次,它可以作为国家衡量和调节一国货币的现行实际汇率的重要尺度和依据。因为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既然反映了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实际便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注4]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缺陷
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还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三、浅谈理解“人民币购买力”的普遍误区
应当注意,“人民币购买力”所对比的“购买力”的商品,是投入国际市场交换的一篮子商品,或者称做“可贸易商品”。
“人民币购买力”项下,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化,国际资本唤醒内地沉睡的乡村牧歌,中国投入国际交换的商品前赴后继源源不绝,这是后起农业国工业化进程的铁的力量。有庞大的后继新鲜血液廉价“购买力”商品补充到“人民币购买力”篮子里边去,“人民币购买力”受压,暂时没有升值的条件。
当内地资源的商品化程度比较充分,当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已混为一体,此时“人民币购买力”已充分反映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比较优势,到那时,“人民币购买力”不再有后继资源支撑,人民币购买力与国际接轨——此时,汇率从指导生产的商品交换率指标转为指导资本流动的利率指标。
中国股市供应量有两个口径,流通量(流通股)与总量(流通股+法人股+国家股)。当期股市价格由流通股供求关系生成,法人股、国家股在后面压盘。请问:讨论股市长期价格,是看流通量还是总量?
中国商品国际现有流通量生成现有汇率价格,源源不断投入国际大循环的内地资源(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请问:人民币购买力怎么涨?
国家股没消化完,股市没有涨的道理,同理,内地资源尚未充分投入国际大循环,人民币购买力岂有涨的道理。
四、我国转向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购买力平价的长期走向
在一国转向外向型经济和实行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如果采用市场规律在决定汇率,则本币相对于外币的价值就很可能偏离购买力平价(PPP)的尺度。一般来说是本国货币先要贬值,比购买力平价显得低一些,这个现象往往是与国内生产结构及国际市场结构相联系。均衡汇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关系。由于经济转轨初期有相当多的国内产品因不符合国际规格和质量要求而不能参加贸易,所以就有可能暂时使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偏离得更远些。随着“可贸易商品”的比重增加和单位产品创汇率的提高,比价关系也随之变动,均横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就会再度接近。[注7]
上述经验在国际上有不少例子。道奇计划后日本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早期出口纺织品比较多,后来出口低档的家用电器,高档市场还被欧洲和美国占据。随后日本变成了高档家用电器和耐用品的赢家,这时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这一过程说明了汇率和出口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关。[注8]
我国台湾省在经济起飞时汇率改革也相当重要。。。。。。随着“可贸易商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国民经济中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变成“可贸易”的商品。这对本币的相对币值产生了明显的作用。[注9]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阶段:在今后若干年内将出现明显的产品档次升高,在国际市场上会有很多低档产品上升到中档产品。中国非常大,沿海地区产品档次提高后,不一定把低档产品的市场让给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相当一部分生产会转到内地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就是说我们有可能同时出口不同档次的产品,低档产品市场也并没有轻易转让出去。总之,可贸易商品的比重加大,档次提高,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可能带来本币的升值。我们不能因为转变初期实际均衡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脱节(低汇率),就认为是不符合价值规律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