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是怎么来的?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1 02:45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10-10 14:02
“京韵大鼓”是怎么来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10-10 15:36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 两地。
1884年起,刘宝全往返于京津之间,先后拜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等人为师,并曾为胡金 堂、霍明亮担任三弦伴奏,20岁以后正式演唱怯大鼓,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
新。一是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 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三是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
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三年后增添 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合的伴奏小乐队。在文人庄荫棠等人的帮助下,刘宝全还改编、整理
了一些新曲目。他把怯大鼓的唱词、音乐、表演综合为一体,使“词为根、腔为本、表演为枝叶”。
木板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
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