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3岁以前的宝宝有必要接受早教吗?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17:15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01-24 03:57
3岁以前的宝宝有必要接受早教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1-24 04:24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能力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事半功倍。 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孩子2.5岁---3岁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的不适应现象,部分孩子会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3岁前让孩子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婴幼衔接潜能开发课程后,孩子会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熟悉接受幼儿园环境及作息时间,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大大缩短孩子入园不适应时期。独生子女在三岁未上幼儿园前,在家庭教养方式下,普遍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社会性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从而对其将来的集体生活造成困扰.因此,让孩子在0-3岁这一个性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进入亲子班,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一个促进手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对孩子完整的人格个性形成将有重要的帮助. 而一谈到早教,我们的父母就想到如何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让孩子聪明等等;其实孩子从一出身都比我们成年人聪明,所以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们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对于家长的困惑和早教观,有专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它具有潜在作用。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模式也不同:是通过孩子活动——玩、摸、走来增长他们的一些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前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游戏中教与学。有业内人士提醒家长不要陷入早教误区:早教机构不是幼儿园。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孩子到早教机构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带着这种思想让孩子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早教不是万能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 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把在早教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辛巴国际育乐会的早教专家认为,父母是婴幼儿最早和最多接触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早教中心的老师或婴幼儿的看护者。所以,我们强调父母应该通过加强自我教育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强调以父母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的早期教育理念。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具备超常潜能的天才儿童,但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知道应该给与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误以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就能培养出天才。重养轻育、重智力轻品德,从家长和教师的立场上一味地向孩子强行灌输种种超前的知识。以至于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最终不仅没能开发出孩子的天才潜能,甚至葬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激发孩子的内心需要,给他们独立学习和获得经验的机会,唤醒他们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最终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会思考、能实践的自由人!因此,辛巴把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智力开发作为早期教育的三大目标,以挖掘潜能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学员为中心的方案教学模式,根据孩子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主题实行以他们为中心的方案教学,并引导父母与孩子一起互动,以促进儿童身体、智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的父母都知道这个理儿,可是真去躬行的却不多。因为他们心里大多有这样一个误区,也可以说是两个“担心”。一个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儿,告诉他什么也不会往心里去,担心白费劲;另一个是有的个别父母,甚至还有怕把孩子“脑子”累坏了的担心。实际上不是这样。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其中70%~80%是在3岁前形成的。小孩到了6岁时,脑重量就能发展到1250克,达到成人的90%,基本接近成人脑重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做100%,4岁前就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由此可见上述的担心是没必要的。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对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见。他说:“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岁进入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人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是后来受到不良的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后来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孩子6岁以前安装的软件,能关系到孩子今后一生。 中国的朱先生和英国的卡斯比教授,虽然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他们对人“基本定型”年龄、作用、意义的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古训,便是我们认为父母们给孩子们安装软件应拿捏得“及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1-24 05:46
一:宝妈这得看你怎么去理解“早教”的意思了,很多人把“早期教育”和学习知识、文化等同,那是错误的。真正的早期教育适合0-3岁宝宝,新生儿时就可以开始进行了。比如,拿一红球,离宝宝眼睛20公分左右吧,宝宝盯着看后,你就慢慢的把球向一侧慢慢移动,宝宝顺着你的球也转动自己的头部,对颈部是一个锻炼,这就是早教中的一项小小内容。还有开发视力的黑白闪卡,让宝宝看一秒就换走,正确用。总之,这里也说不清楚。你可以去买一本权威些的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看看,或去报个育婴师的班听听课就知道了 。 最终主意你定: 还是要由你来判断孩子是否适合上,如果家人没有时间教孩子,孩子去早教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培养专注力,有的孩子上课坐不住,这个可以慢慢熏陶让其适应。 一、教育理念 通过早教机构的宣传资料来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是否尊重小孩个性的发展,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当地社会的认同度及美誉度是否很好。 二、师资力量 在选择早教中心的时候,师资水平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专家指出,一场讲座或一本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由于给父母和小孩上课的是中心的老师,所以师资水平很重要。家长在和老师接触时,只要提几个专业的问题或就自己小孩目前发展的特点进行交流,就会检验出老师的水平。同时,还需考察的是早教中心对宝宝的关爱程度、老师对小孩是否有爱心。 三、环境舒适 要实地考察。看看环境,是否把宝宝的安全考虑得比较周到,要有基本的安全通道和针对小孩的安全措施。玩具、教具要安全卫生。环境要舒适、明亮、光线好和通风透气,没有异昧及压抑感。还应该有小孩课前、课后活动的场地,小孩毕竟小,好动是天性,不可能让小孩在等待的时间里安安静静地坐着,必须有足够的能够吸引小孩的活动场所。 一般来说,现在的早教中心都是小班教学,每个班最多有10个宝宝和家长共同参与学习。但是如果课室面积小的话,小孩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有些小了。因此教室面积的大小、布置的温馨与否也是早教机构是否专业的表现。家长最好选择那些充满家的气息,桌椅圆角无毛边,电源设置在安全位置的早教机构,给小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四、定期活动 好的早教机构应该能够定期举办属于小孩的聚会,如每月的生日会等。给小孩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给小孩参加团体活动的机会,得到家庭以外的交往训练。大型的表演机会还能培养小孩的自信心。还应该创造家长与早教专家沟通的机会,把育儿当中遇到的难题向专家提出,并能够得到专业的解答。 五、价格合理 早教机构的价格应该适中,要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理性消费。只有适合自己小孩的才是最好的。 六、课程设计 可以与老师进行交谈,向老师了解这个月龄的小孩教学内容及安排,考察课程编排是否考虑了小孩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否适合小孩月龄发展。在课程编排上要有连贯性,由浅及深,随着小孩的成长,有针对小孩年龄的特色课程。同时家长也要了解自己的小孩,选择符合小孩个性发展的单项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选班才能挖掘小孩的潜力。 三:成长指导: 10个月,多数宝宝开始注意自己和周围人与物的关系,有了自己的“小主意”。比如他会做一些事情讨你的欢心,让你满意,以便得到你的称赞。如果你责备他,他还会伤心地哭了;如果他玩得正高兴,你去打搅他,他还会发脾气。累了、饿了或身体不舒服时,宝宝会更容易发脾气,所以你要尽量避免这种情景。但是当他身体好、睡得好吃得香的时候会很愉快。每次看到妈妈爸爸下班回家,他会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看见好吃的饭菜,会咂巴小嘴。听到熟悉的曲子响起来的时候,会拍手或晃动身子跟着哼哼。真是太可爱了!   游戏推荐 1.爬“山”:准备一些枕头、垫子、被子之类的东西,在大床靠墙的位置或干净的地板上堆起来,像一座小山似的。教宝宝爬上“山”,或从“山”上滑下来,你在旁边保护他,避免发生危险。此活动可以让宝宝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增强大运动能力。 2.藏起来:准备一条大浴巾,几件宝宝喜欢的玩具。比如,你拿出玩具小球,当着宝宝的面,用浴巾将小球裹起来。问宝宝:“球呢?”鼓励宝宝打开浴巾拿到小球。换成别的玩具,反复玩几次。这个游戏不仅让宝宝感到新奇,而且可以锻炼他小手的灵活性。 4.指鼻子眼睛:拿一个宝宝熟悉的娃娃,让他指指娃娃的鼻子、眼睛等。边指边问他:“娃娃的鼻子呢?”“娃娃的眼睛在哪儿?”也可以让宝宝指妈妈的五官。指对了亲一下他作为奖励:对啦,宝宝真棒!此游戏可让宝宝理解语言,同时可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运动发育又进入了一个令人惊异的阶段。从抬头、坐、爬到了站立起来的时刻,此时是要有依靠的站立,这是为独自站立和行走打基础。所以要给宝宝创造机会锻炼,使他找到直立和行走的感觉,并增强上下肢的力量。很快,宝宝就会独自站立和行走了。 宝宝此时已懂一些事了,能看懂大人的表情。虽不能完全听懂语言,但能听懂大人的语气。所以此时父母对宝宝做某件事的态度,对他的行为表现有重要作用。肯定的态度和奖赏动作,可使这一行为表现坚持和固定下来,而否定的态度和“惩罚”的动作,或仅仅是冷漠,即可使某些行为消退。这就是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在宝宝不能听懂语言时,这种教育起主要作用。父母们一定注意,用你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使宝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