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格律有点不对啊~
到底是七绝还是什么
难道说是还少了四句~
七律也有可能~
或者是作者本身没有写成这样~
但是古人一般都把这个看的很严的~
怎么可能写错呢~
求高人指点~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格律有点不对啊~
到底是七绝还是什么
难道说是还少了四句~
七律也有可能~
或者是作者本身没有写成这样~
但是古人一般都把这个看的很严的~
怎么可能写错呢~
求高人指点~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是律绝 毫无疑问的
可能楼主有疑问的是“说”字吧 “说”在这里是仄声 不知道楼主还有什么疑问
符合的七绝格律,以下是等飞来峰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这是它符合的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以下为所有七绝格律: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登飞来峰 是 七绝
对于“绝句”的称谓,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第二种:“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分类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