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13:49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2-05 13:25
麻烦说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大概还有情绪变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芗
  • 2021-02-05 14:07
悲怆是贝多芬伟大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首(按顺序)出名的、有代表

性的、被出版商附加标题的重要作品。在整个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悲怆

奏鸣曲也是作为他第一阶段创作期的必须提及的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期还

有英雄交响曲等等),可见其地位。而月光是偏中期作品,个人认为可算

作古典至浪漫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月光第一乐章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传统,踏板的全面使用也可算作“正式”宣告了现代钢琴的全面登场),也是相当有代表性和重要的作品。比

较两部作品的难度,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决不应单单从纯

技术的角度看,对作品内容、表达情感深度的理解能力(这里会涉及触

键,踏板的运用,rubato的运用等高层次技巧),更为重要。如果比较整

个的两部作品,难度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本帖有个限定范围:悲怆一乐章

和月光终乐章。这是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两个乐章也是各个音乐学院

钢琴考试(包括主、副科)考学的常用曲目,难度的分析和比较一定程度

上是可行的。

分析这两个乐章的差别,最主要应该先从乐章在奏鸣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

分析。众所周知,奏鸣曲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流行最风靡的题材,

它的深度,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曲式:奏

鸣曲式。简单来说,奏鸣曲在那一时期是一个三(四)乐章的题材,而真

正运用标准奏鸣曲式写作的部分,通常只有第一乐章。而奏鸣曲式由于其

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使得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成为可能,

所以倍受当时作曲家推崇。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奏鸣曲中(包括海顿莫

扎特贝多芬),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最能体现其内容、思想、深度、

全曲精髓的部分。第一乐章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奏鸣曲中,几乎是全曲思

想的主要展现。而悲怆和月光这两部作品同样如此。简单介绍一下,奏

鸣曲的二乐章,通常为慢板乐章。终乐章,快板乐章,回旋曲和回旋奏鸣

曲式较多。回旋奏鸣曲式是回旋曲和奏鸣曲式的一种结合。由于其奏鸣曲

式概念中的发展部由回旋曲曲式中本身存在的插部演变而成,所以,此曲

式的冲突性大为降低,思想内容深度也相对缩减不少。这是由原因和道理

的。奏鸣曲作为多数有三个乐章的套曲体裁,其常见的主要表现手法(从

贝多芬时期开始为甚)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强烈的个性表达,丰富

的思想内涵,戏剧性的激荡人心的冲突。通常篇幅也较长。第二乐章,慢

板,抒情性,激烈冲突之后的冥想,恬静,优美。第三乐章,回旋曲的快

板,单纯的回旋曲曲式源于民间庆典,由主部、主部再现和无数插部构

成:即A-B-A-C-……-A。这样的曲式,会强调主题的特征,同时展开不会

太远,相对篇幅不会太过冗长,毕竟已经是终板乐章,利索的结束是作曲

家的主要目的。回旋奏鸣曲式具备二者的特征,但体现的仍是回旋曲的目

的,既单纯、热烈,快速。经过上面的简单叙述,出于这些原因,贝多芬

作品乐章间的难度差别和技术特点一目了然!以上是广义上的说明。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02-05 16:14
1、关于悲怆1 其实对于悲怆第一乐章的演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大多数人是以名人教授为准. 前不久考试就是弹的这首,整个三个乐章都扒拉完了,可能是本人技术上的含金量不足,所以用了较多的感情处理去掩盖. 我的老师在给我讲解第一乐章的时候,老是说我的节奏不稳拖拖拉拉不严密.影响整段的气势,所以慢板的这部分要卡好节奏,但不是一拍拍数,在准的基础上要有适当的向里向外拉,自己有那种悲怆的感情,考虑到作曲家当时的生活年代和背景.力度重的地方不是砸琴,而是心里那种沉闷的诉说.七和弦连奏要有向里推的感觉. 后面快板部分主要是左手的震音吧,手腕一定要放松,踏板可以适当加在某小节上,渲染效果.第三页上那段本人觉得既要如歌唱又有顿的干净效果,至于下边一部分就是右手的旋律要有递进的效果了.(本人拙见,仅供参考吧) 整个乐章下来老师强调的一直是触键和力度的变化,触键的感觉不一样的确可以影响到音响的效果. 所以要好好体会一下啊~ 不简单.
  • 2楼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2-05 15:10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