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二字是怎么演变来的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22:02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2-06 00:14
民族二字是怎么演变来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2-06 01:36
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虽然中国古籍中早已有“民族”一词来指涉人群共同体,但与现今民族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但中国现代民族观念主要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现代“民族”意义的赋予
中国主体民族——汉族
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
先秦时期因为夏朝的存在而有了夏人的称呼。其后因为有了商朝的存在而有了商人的称呼。周朝的存在则导致了周人称呼的出现。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则有了秦人的概念。汉人称呼的出现则是汉王朝长期的存在。由夏人到汉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民族国家理论体系并不能解释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族群凝聚的历史。
夏人、商人、周人、秦人,尽管学界一般以“民族”称之,但严格说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更准确说它们是一个政治体,是在政权下面控制着的一些人,但这些人也不是单一的。夏人因为来源相对单一(炎、黄部落),可能相对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民族”,周人(主体是西戎)则比较复杂,涵盖了夏人和商人(北狄),是三个不同的来源。秦人的称呼起码包括了七国的人,更繁杂,更不纯粹,不是我们所说的“民族”。因此,称之为政治体,更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
汉人是因为汉朝的长期存在使中原地区的族群凝聚而成,所以有了“汉人”的称呼,但汉人也不是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翁独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提到,汉朝成立之后,汉民族共同体形成,只是量的变化,不是质的变化。汉人依然不是今天所言“民族”的称谓,汉人“共同体”是增加了一些人,包括让秦人变成了汉人,但范围之内的人群可能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汉人称呼出现之后,在不同时期涵盖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两汉时期的汉人在南北朝时期多数已经南迁长江流域,而南下黄河流域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边疆族群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唐代之后,辽金政权统治时期也有大量契丹、女真人分布到黄河流域,这些人在元代则被划分为“汉人”,结果导致了汉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也就是说,自汉代之后,黄河流域的汉人就不断补充着其他族群的血液,尤其是北方草原游牧族群,也使得汉人的称呼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农耕和游牧混合族群。
因此,现在学者往往将夏与跟汉人、汉族等同,但实际上它应该是指价值观念、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居住在中原地区。住在中原地区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汉代的汉人,不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人比较复杂。基因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出这一点。
现在我们说的“中华民族”,与“汉人”这个词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对不同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族群凝聚的一个称呼。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这个词的称呼,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有点不伦不类。他一开始认为“中华民族”是指“汉族”,也即汉人,但后来发现存在难以解释的问题,所以又有了“中华民族”是指称“中国人”的阐释。
但在现在,世界上很少有单一民族的国家。即便是号称单一民族国家,内部也不是单一民族。现在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建构过程当中也还存在一个整合的问题。[2]
特征
①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虽然中国古籍中早已有“民族”一词来指涉人群共同体,但与现今民族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但中国现代民族观念主要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现代“民族”意义的赋予
中国主体民族——汉族
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
先秦时期因为夏朝的存在而有了夏人的称呼。其后因为有了商朝的存在而有了商人的称呼。周朝的存在则导致了周人称呼的出现。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则有了秦人的概念。汉人称呼的出现则是汉王朝长期的存在。由夏人到汉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民族国家理论体系并不能解释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族群凝聚的历史。
夏人、商人、周人、秦人,尽管学界一般以“民族”称之,但严格说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更准确说它们是一个政治体,是在政权下面控制着的一些人,但这些人也不是单一的。夏人因为来源相对单一(炎、黄部落),可能相对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民族”,周人(主体是西戎)则比较复杂,涵盖了夏人和商人(北狄),是三个不同的来源。秦人的称呼起码包括了七国的人,更繁杂,更不纯粹,不是我们所说的“民族”。因此,称之为政治体,更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
汉人是因为汉朝的长期存在使中原地区的族群凝聚而成,所以有了“汉人”的称呼,但汉人也不是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翁独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提到,汉朝成立之后,汉民族共同体形成,只是量的变化,不是质的变化。汉人依然不是今天所言“民族”的称谓,汉人“共同体”是增加了一些人,包括让秦人变成了汉人,但范围之内的人群可能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汉人称呼出现之后,在不同时期涵盖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两汉时期的汉人在南北朝时期多数已经南迁长江流域,而南下黄河流域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边疆族群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唐代之后,辽金政权统治时期也有大量契丹、女真人分布到黄河流域,这些人在元代则被划分为“汉人”,结果导致了汉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也就是说,自汉代之后,黄河流域的汉人就不断补充着其他族群的血液,尤其是北方草原游牧族群,也使得汉人的称呼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农耕和游牧混合族群。
因此,现在学者往往将夏与跟汉人、汉族等同,但实际上它应该是指价值观念、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居住在中原地区。住在中原地区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汉代的汉人,不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人比较复杂。基因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出这一点。
现在我们说的“中华民族”,与“汉人”这个词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对不同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族群凝聚的一个称呼。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这个词的称呼,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有点不伦不类。他一开始认为“中华民族”是指“汉族”,也即汉人,但后来发现存在难以解释的问题,所以又有了“中华民族”是指称“中国人”的阐释。
但在现在,世界上很少有单一民族的国家。即便是号称单一民族国家,内部也不是单一民族。现在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建构过程当中也还存在一个整合的问题。[2]
特征
①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