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出现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01-01 13:48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1-01 15:06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01 15:55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条件分析
摘要:四大古国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独立发展与进步,缺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各具独特地域特征的文明。文明古国社会的发展结合了经济利益、物质基础、共同命运、协力合作等所提供的经济与社会条件,进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而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
关键字:文明古国 农业 社会经济发展 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
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世界上出现了最古老的文明,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即通常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古国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独立发展与进步,缺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各具独特地域特征的文明,但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孕育并创造出人类灿烂的文化成就,把人类带上了文明之路。
一般而言,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因素,我们追根溯源,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人要创造“文明”,前提就是生存,也就是必须解决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食物供给及其营养物质的来源,而人类的食物与营养物质基本是由农业来提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该地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否必然呢?这主要取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
首先谈谈四大古国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中纬度地区。
埃及文明的起源以尼罗河为依托,东有阿拉伯沙漠,西有利比亚沙漠,还有红海和地中海环绕着。巴比伦王国产生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上,有阿拉伯沙漠为邻,以及山脉和高原为屏障,南面是波斯湾。而印度,由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与亚洲大陆隔开,形成了单独的区域,喜马拉雅山的万年冰雪融汇而成的印度河,养育了那一方人。至于中国,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北面是大草原,西面有高山。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而四大古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河畔的平原上,与大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又被称为“大河文明”。
其次,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方面,自然变化不仅可以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更甚至对人类造成生命威胁。另一方面,自然的缺陷往往会激发人的精神和斗志,从而能克服这种缺陷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古代巴比伦的人民面对干旱的气候,聪明勇敢地进行了成功的应战——通过利用两河河水的泛滥引洪灌溉,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构筑起文明的基石。
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人类的生产活动完全依赖于自然。种植的农作物任由其自生自灭,作物的产量很低,人类的食物也完全依赖于大自然,因此人类的温饱是个问题,社会的发展与前进是曲折的,极其缓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一些农作物,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动物与植物资源。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人类开始改进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谋取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人类有意识地能动作用打下了基础。
因为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所以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工具的发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科技水平相适应的。而人类为了更有效地发展农业,有意识地改进农业工具,农业工具得到改进,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自然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提出:“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人类文化始易萌芽。埃及尼罗河流域,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
埃及每年都会受到尼罗河洪水的袭击。每到6月,河水开始上涨,7月到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和有机质淹没了两岸的农田。埃及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降雨少,蒸发量大,不能满足小麦在生长季节的水份需求。而尼罗河的洪水带来大量水分,农田中沉积物带来大量的养分,弥补了这一缺陷,使两岸的小麦获得持续高产,为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河水泛滥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洪水会淹没了整个河谷,冲毁村落,破坏农田,淤泥堆积的农田也不利于小麦的播种。
为了解决尼罗河河水泛滥所带来的危害,根据尼罗河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的规律,埃及人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还制定了历史上最早的历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减少洪水对村庄的破坏。在小麦生长时,人为的沟渠由排水变为输水,也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
在四大古国中,巴比伦与印度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与埃及非常相似。两国都比较干旱,降雨比较少,虽然气候没有埃及那么恶劣,但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为了克服那些困难,巴比伦的人民充分运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河水资源,引水灌溉,解决小麦生长的困难。同样,印度也利用印度河为农作物进行灌溉,建造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水利工程,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巴比伦王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药典与最早的农历,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也对人类历史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使粮食得到增产,人口得到增加,促进了当地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浩大的水利工程和复杂的灌溉系统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保证每年的丰收,维护这类工程,当地的居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良好的配合,联合共同完成各项工程。可以说,文明古国社会的发展结合了经济利益、物质基础、共同命运、协力合作等所提供的经济与社会条件,进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正是这些条件促使世界最早的文明产生于此地。
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那么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增加生活的剩余产品,才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而且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思考如何使劳动变得更加轻松与方便。人类把天生的发明欲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难题上,从而发明了机器,用机器代替手工,进一步使用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代替人力和畜力提供了可能。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就越高。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黄河不仅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她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名词。中国在自然条件上有很大的特殊性。同时,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尤其是洪涝和干旱的挑战。
从气候上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植被茂密,位于600mm—650mm的等降雨量线附近。农作物以小米为主,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产量下降,只有在那附近才最适合作物的正常生长。从地貌上说,黄河中上游地区处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地带的先民们最适应于依崖傍水穴居。
从土壤上说,黄土由于经过风力的吹扬分选,颗粒分布比较均匀,既不呈沙性,也不黏重,而且多孔隙,渗透性强,便于植物的根系向下生长。黄河流经的黄土母质本身不仅矿物质含量相对丰富,有利作物生长;而且黄土质地疏松,有利于耕作,并易于开挖。同时,黄土高原的土质具有“自行肥效”的功能,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较高,其中有丰富的苛性钾、磷与石灰,加入适量的水分以后,就成了极肥沃的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人们利用黄土的松软便于耕作的特性,开始发展种植业。然而那是的人类既没有掌握洪涝灾害规律,也没有技术与能力克服自然灾害,只好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低平地区迁移,以谋求农业的高产来维持生存。气候、土壤,以及耕作条件之间的最佳结合使农作物得到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中国的农业迅速发展,孕育了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但中国与其他古国不同的是,农作物的迅速高产丰收并不是依靠灌溉技术获得的,更多的是依赖于黄土所提供的自然养分。不可否认的是,在洪涝和旱灾面前,中国人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成功治理灾害,也建造了灌溉系统,使中国人过上了稳定的农耕生活。
英国学者米勒曾今说过“迫使人们产生发展灌溉这样一种有益的动机,随之而来的,便极大地促进了古国文化的发展”。农业的形成与发展首先使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同时,学会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同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并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建立在农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
四大文明古国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不同,适应当地耕种的作自然也不同,因此四古国所形成的农业生产物种、规模以及生产方式都各有特色。产生的不同农业类型对当地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