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信心清静则生永恒不灭的实相,信心执着则生只是短暂存在的梦幻泡影吗?

答案:5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7 18:12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1-17 12:25
信心清静则生永恒不灭的实相,信心执着则生只是短暂存在的梦幻泡影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世
  • 2021-01-17 13:48
六祖禅:无念 无相 无住 净慧法师
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无相、无住”,这个“三无”,是六祖禅法的核心。
什么叫“无念为宗”?
无念,是佛教经常用到的一个名词。在介绍四祖禅法的时候,我提到四祖曾经引用《大品般若经》中的“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这个“无所念”,实际上就是“无念”。
在六祖慧能的三句口诀里,“无念”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念”,就是能认识的心。“无念”,就是我们的心在
缘境中不起分别。“无念”,并不是说心像木头石头一样没有
任何反应,而是有反应而无分别。无念,就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说“应生无所住心”。无念是我们的意识转化成为智慧,没有世俗异想分别,符合于真如之念。圭峰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面讲到的,如果了解了外在一切相的空性,那么我们的内心自然就没有分别,自然就无念。而且“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即修行之妙法。故虽备修万行,而以无念为宗”。这就是说,在修一切法门的时候,我们不要有能所分别之心,而要时时刻刻把握自己无分别的心态。假如我们真正处于与真如冥符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我们就时时刻刻住在禅定之中。修一切法时,不起法相,不起修相,做到三轮体空,这就是无念。无念,不等于是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分别之念。所以说,无念是六祖慧能禅法三句口诀的根本。

无念,不是一点念头都没有,那岂非与草木砖石一样?如此则木石都是佛了。一点(第六意识,即分别心)的念头都没有,是“无想定”。
无念,不但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心没有了,连阿赖耶识的妄想心也没有了,所以到八地菩萨时转识(阿赖耶识)为智(大圆镜智),初步进入无念境界,到佛地才圆满,彻底无念。
这样,放可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坛经云: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无念,好像镜面清晰之镜子,虽然物来则照,魔来现魔,佛来现佛,但镜子体性(镜子自身)哪有什么分别心!

原因在于“镜本无心”,但能照万物。
慧可问达摩:吾心不安,请师为弟子安之。达摩曰:将心拿来,我为你安心。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楞严经开头就是七处征心,结果是“觅心了不可得”。故佛教常以大圆镜智比喻佛的无念境界。

还指无邪念,存正念。当然你不要这样想:我是在正念。。如此则为无明,执著分别妄想。
净空法师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里说: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要认真发这三种心;第一种心是:

  “至诚心”。晚近曾国藩先生替这个字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心诚不诚?一天到晚在打妄想,这怎么叫诚呢?诚心就是真心,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真心离念’,真心离开一切的妄念。真心呢?就是正念,你看八正道里面,不是正念吗?正念呢?就是至诚心,诚到极处了,可见得这个诚心里头,不是无念,无念就糟糕了,若无念是诚心,这桌椅板凳都无念啦!这石头瓦块都没有念,那它不就最诚心了吗?它不是的。所以这个一念不生,是一个妄念不生,是离一切妄念,不是离一切正念,一切正念的话,那八正道也没有了,那行吗?所以它有正念,没有妄念。
《六祖坛经》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南怀瑾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学佛怎么样证到空?要先求无念。无念是没有烦恼,没有杂想。譬如说打坐,有几个可以做到无念?无念不是没有思想,那叫作死亡。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非常清净的境界。六祖说「无念为宗」,他解释「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无念是由两个观念组成。无念是完全没有念了吗?有念,是正念常在,也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人生不在昏沈就在散乱中,一辈子就在这两个中间转;得定是不昏沈,也不散乱。达到这个定境就是妄念清净,净念现前,也就是无念。
  到了无念以后,自然可以见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这是般若实相的根 本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无相,一切相皆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

念佛等于是肉包子打狗,妄念来了就阿弥陀佛,妄念越来的多,你可以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然后念到最后,狗也不来了,肉包子也不用打了,这个时候才是念,净念在前。你要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晓得了,这个时候叫做“净念相继”,这个时候没有妄念,也没有浮念,可是不是昏沉,不是散乱,清清楚楚——这一念就对了。

  昨天下午有位教育界的同学从外地来看我,他说很累,学佛也不得力,现在正修观心法门。我问他是怎么观的,他说前念去了我不追,后念 没起我不引发。我说很好啊,他说,但是,老师你说当下即空,偏偏我当下空不了!我说,你这孩子好笨!前念跑了不追,对的,回忆过去的事是笨瓜,未来的事要想是傻瓜,当下即空你不能改一个字,说「当下即是」吗!你空个什么啊?他听了愣住了。我再说,当下即空,哼!我算不定还讲当下即有呢!你去抓那个空就是不空了嘛。当下即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也就是空也就是有。在人家嘴上求佛法的人是没出息,要你自己心中求。你当下即是就对了,你管他空不空啊!我们这教室,下午上课的同学走了,晚上上课的同学还没来,中间是空还是有?(同学答有)对了,这 个教室还有的嘛,空空洞洞蛮舒服的,为什么要把这房子丢掉呢?值一千多万哪(众笑),但他本来空的。这样讲,你们懂了吧?观心就是这样观的,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听任自然。安心得很,那里就是。

刚才有同学来问,说他近来一上座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很平静。我说这是念。他说自己没有动念啊。我说,你有个境界是念,有个空、有个清净还是念,都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为到极点了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了就是空。尽到了极点,就是无尽。但是你也不要守一个空,守一个清净的境界,一守就又转到有为法了,无尽不尽,又回到尽了。

所以一般人认为:“哎呀,打坐坐在这里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哎呀!我越来越清醒唉,越来越不要睡觉了。”嘿嘿!那是当然喽!哦,你以为越来越糊涂、越来越爱睡觉、乃至睡着了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叫做入定啊?这叫做变猪!真的呦!这个修下去果报会变猪了的哦。不仅我那么讲,宗喀巴大师也是那么讲,很多祖师吩咐你:不要以为昏沉的境界是定、不要以这个是无念,那是错极了的呦!
无念的话,是“观察圆明照大千”,大圆镜智,更清楚;但是自己没有动思维心,没有动分别心,那个才是无念呀!所以像镜子一样,照天照地,纤毫一动就知道,那才叫无念;不是无知哦!所以你功夫越好越不要睡眠、越清楚,是当然的啊!清明境界现前嘛!
所以可悲啊,很多人不懂学理乱去修行!我几十年常教你们要想学佛想用功先要穷理呀、先要穷理呀!嘿,老朋友也好新朋友也好不听我的,不听我也只好算了,跟我没有关系,你要去变什么你爱去变,下一次我碰到你说:来来来,又来了,再说。变狗也好、变牛也好、变狮子也好、变老鼠也好,再教你来嘛!再不听话,又去变去嘛。是这样哦!不是讲笑话,很严重。

“然所谓无念,只是常应常静,不出规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真正的所谓“无念”,我们曾经发过吕纯阳的《百字铭》给大家,上面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无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无念。 真正无念是“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还能做人做事。 所以禅宗强调这个地方,修养要做到“于心无事”,能够遇事做事,心中没有动念;“于事无心”,这就是真正无念。“不出规中”,没有跳出过圆明清净这个圆圈。所以讲“非同木石之蠢然也”,不是变成木头、石头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以为那是无念,认为是得定,佛经叫你不要做这个工夫,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变猪。所以“常应常静,不出规中”,不同于木石的无知。

“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正念时时现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药之时。”长生不老之药,祛病延年就是靠静极而来。所以老子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到这个境界,先天一炁才来,这个气脉就通。学密的人,这些原理搞不清楚,拼命去修后天的气脉,搞了半天白搞,没有成就,因为违反这个原理。所以真到无念,真到了空,气脉就一时顿通,这同于掸宗所谓的顿悟,一下就统统打开了。

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大师到西藏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
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学佛、一般人的学佛,尤其大家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念境”,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本身的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道。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晓得,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

人一念空就证果。什么是空?这是个大问题,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没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厌,没感情。所以真正见空而证果的这个空还难见呢!既使证到了,也不过小乘而已。我曾特别提出来修白骨观,要证身空、太空,还非修这条路子不可,不然,就进不去那个空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把念头压下不动那叫空。我再三提过的,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这样叫无念的话,果报是堕畜生道,很严重的。

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里,有提到无闻比丘是佛的一个弟子,在他证到后,自认为对了,就离开佛,不再好好学,自己跑到山里头,自以为这就是道。后来堕落了,照佛的经教与戒律,守空以为究竟,修持下去的果报是堕入了阿鼻地狱。
因此,不要以为修行这条路好走,我常劝青年同学好好的人不做,玩这个东西干什么?万一玩得不好更麻烦,所以不可效法无闻比丘。因为他“妄指无生,求升反堕”,他认为一念不动就是道,这是我们大家很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这几十年来《六祖坛经》很流行,抓到《坛经》里所谓的无念不放。
其实,六祖大师解释得很清楚呀!他说“无者无妄想”,但不是不知道哦!“念者念真如”。但是,一般学佛的人,误解抓住一个无念即究竟,就变成无闻比丘。这样学佛啊!“求升反堕”,本来想走升华之路,结果却堕落了,堕落到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也没什么可怕,只是在阴境界,阴阴沉沉,自性的光明永远也不会亮起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1-17 16:54
这个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实相的认识,一是按照认识修行。
佛教各宗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修行,有各自的看法,有的认为只要认识实相了,就成功了,有的认为还要修行去除污染。
  • 2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1-17 15:30
执妄为真,才认为非要吃饭穿衣、生老病死,并在梦幻泡影里轮回不息。
信心清静,则实相现前,顿见本无生死,本不生灭;吃饭穿衣,乃为游戏;轮回颠沛,犹如昨梦。追问那当下往生多好啊,舍掉肉身,省得还得造作去赚钱,弄得身心不清净。追答上面不是说了吗?你当下本来就不生不灭,只是你不肯不妄想,不肯不落在梦幻生死里。
赚钱也分两种,一种是随缘了事,一种是发愁生活、贪吃多占。同样是赚钱,就一定不能清静么?
  • 3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1-17 15:08
如如不动而生实相,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做不到。
有妄想才是凡夫。我们能做到的,是把恶的妄想转变成善的,把自私自利、贪嗔痴慢,转变成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要做的坚决不做。这就是依教奉行,就是戒定慧,就是如如不动,就是生实相。
亿万富翁也是凡夫,妄想不比我们少。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唯有依佛陀的教诲,精进修行,方能出离苦海。
  • 4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1-17 14:20
即使是妄念,它的本体也是清净无染的,与真如实相没有分别,区别只在于我们给它贴了个“妄念”的标签,给实相贴了个“如如不动”的标签。而去掉标签,反倒可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目标。当你排斥妄念的时候,同样是一种执著,人应该像水一样,不迎不拒,顺其自然,时时保持对当下生命的专注和观照,才能从过去和未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所以吃饭也好,穿衣也好,工作也好,能活在专注中的人本身就不简单
推荐《安般守意经》追问专注=执着=贪=轮回为饿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