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的五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8 18:52
- 提问者网友:流星是天使的眼泪
- 2021-01-17 23:27
一五计划的五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1-17 23:51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一五计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1)反映了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计划编制和计划作用的特点:它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要求国营企业对于国家的计划必须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即对个体经济通过合作的道路,对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并通过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各种具体政策,对其起调节作用;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
(2)在建设投资规模上,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一五”计划开始编制时遇到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计划安排的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项目有近万个,基建投资占了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总支出的55.8%,规模很大。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出: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一五”计划根据这一原则所安排的基本建设,尽管规模是巨大的,但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力,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从而进展比较顺利;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427.4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为: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1.1%。这样的投资结构突出了重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地位,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要求;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在最初试编五年计划概要时未经过严格的计算,对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要求过快,安排平均每年递增20%,其中国营工业平均年递增24%左右。后来调整为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4.7%,生产资料的生产每年递增17.8%。最后的执行结果是,工业发展速度达到平均每年递增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年递增25.4%。对农业生产的增长,最初的草案也安排得比较高,要求平均每年递增7%。考虑到农业生产1953年、1954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又作了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的。在解决资金和人材问题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这个比例说明,主要依靠内部积累来取得经济建设所需资金。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1)反映了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计划编制和计划作用的特点:它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要求国营企业对于国家的计划必须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即对个体经济通过合作的道路,对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并通过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各种具体政策,对其起调节作用;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
(2)在建设投资规模上,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一五”计划开始编制时遇到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计划安排的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项目有近万个,基建投资占了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总支出的55.8%,规模很大。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出: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一五”计划根据这一原则所安排的基本建设,尽管规模是巨大的,但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力,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从而进展比较顺利;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427.4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为: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1.1%。这样的投资结构突出了重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地位,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要求;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在最初试编五年计划概要时未经过严格的计算,对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要求过快,安排平均每年递增20%,其中国营工业平均年递增24%左右。后来调整为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4.7%,生产资料的生产每年递增17.8%。最后的执行结果是,工业发展速度达到平均每年递增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年递增25.4%。对农业生产的增长,最初的草案也安排得比较高,要求平均每年递增7%。考虑到农业生产1953年、1954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又作了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的。在解决资金和人材问题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这个比例说明,主要依靠内部积累来取得经济建设所需资金。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