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土建工程图时商家一般只提供什么数据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13 15:49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8-13 00:26
我是新手,想入门这行,现在还在自学,不了解到时候做土建工程图的时候所提供的是什么数据,想请教一下,一般只提供尺寸还是有样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08-13 01:25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明确规定要有建筑物垂直度全高测量记录。《深圳市建筑业协会》为“结构评优”而颁发的“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评分表”中,亦根据 GB50300-2001 的规定,提出了若无全高测量记录或记录不正确、不全的均要扣分。这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资料,必须要有全高的垂直度检测记录。而深圳市档案馆所颁发的“统一用表”,却没有这种记录表格;而且若用市档案馆颁发的层间垂直度检测记录表(虽然标题是:“建筑物垂直度观测记录表”)来替代全高垂直度检测,其各层顶的每一测点(两点相交轴线)又只有一个方向的检测偏差值,不符合工程实际。如果不以层间检测进行控制,等到结构封顶后以轴线为基准来进行结构全高垂直度偏差是否合格的检测,是一种打“马后炮”的做法,亦不妥当。因此,我们特提出了一个以“分层进行控制,层层进行是否超出层间垂直度最大允许偏差的结构垂直度检测办法”,并因此设计了一个“高层建筑物结构全高垂直度检测记录表”,以及用层间垂直度检测及其结果,来判断对全高垂直度偏差是否在合格范围内提出评定的结论意见,供同行们参考与讨论。
为了说明我们制作的“高层建筑物结构全高垂直度检测记录表”的用法,现举例说明如下:
设有一栋现浇钢筋砼结构的 20 层高层建筑,层高 3m ,在砼结构形成过程中,各层将会出现“层间垂直度偏差”,其具体情况见下图一、图二所示:
现以 ① A 为例,经过对每层顶按 ① 、 A 轴 两方向垂直度检测所得的层间垂直度偏差值,其合成的量值(以“ L i ”表示);如图二所示。这个 L i 值,就是某二层顶之间垂直度实际发生且相对于 ① A 两相交轴线所形成的层间垂直度偏差值。我们将这个 L i 值,作为衡量各轴线层间垂直度偏差是否符合国家允许的偏差要求,其标准较过去用一个方向检测来衡量有较大的提高,但却符合偏差的实际情况。 L i 值含义见图三及其说明。
我们可以从举例中的图二得到:在第 7 层施工后,其 ① A 轴合成的垂直度偏差值为 L 7 = 20mm ,大于层间垂直度最大允许偏差 8 mm 的规定,这时的 H 7 = 3m × 7 = 21m = 21000mm 。由于 H/ 1000 = 21mm , < 30mm ,根据国家现行规范关于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应同时满足 H/ 1000 与 30mm 的规定,该层应按 21mm 进行控制。
今因为 L 7 = 20mm,<21mm ,所以尽管第 7 层的实际层间垂直度偏差( 20mm )大于层间垂直度最大的允许偏差( 8 mm ),但结果, 7 层及以下的“全高”垂直度仍属合格之列(这是因为 7 层以下各层垂直度偏差值 Li 均小于 8mm ,无需再按 H/1000 与 30mm 的标准校核)。我们可以此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对超出层间的最大垂直度偏差按上述方式进行核算,那么在结构封顶后,其结构全高垂直度不用再行检测也可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当然,若在外墙装饰后进行对外墙面层的垂直度检测,看是否仍在 H/1000 与 30mm 范围之内,那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它与结构全高的垂直度偏差是否符合要求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
为了说明我们制作的“高层建筑物结构全高垂直度检测记录表”的用法,现举例说明如下:
设有一栋现浇钢筋砼结构的 20 层高层建筑,层高 3m ,在砼结构形成过程中,各层将会出现“层间垂直度偏差”,其具体情况见下图一、图二所示:
现以 ① A 为例,经过对每层顶按 ① 、 A 轴 两方向垂直度检测所得的层间垂直度偏差值,其合成的量值(以“ L i ”表示);如图二所示。这个 L i 值,就是某二层顶之间垂直度实际发生且相对于 ① A 两相交轴线所形成的层间垂直度偏差值。我们将这个 L i 值,作为衡量各轴线层间垂直度偏差是否符合国家允许的偏差要求,其标准较过去用一个方向检测来衡量有较大的提高,但却符合偏差的实际情况。 L i 值含义见图三及其说明。
我们可以从举例中的图二得到:在第 7 层施工后,其 ① A 轴合成的垂直度偏差值为 L 7 = 20mm ,大于层间垂直度最大允许偏差 8 mm 的规定,这时的 H 7 = 3m × 7 = 21m = 21000mm 。由于 H/ 1000 = 21mm , < 30mm ,根据国家现行规范关于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应同时满足 H/ 1000 与 30mm 的规定,该层应按 21mm 进行控制。
今因为 L 7 = 20mm,<21mm ,所以尽管第 7 层的实际层间垂直度偏差( 20mm )大于层间垂直度最大的允许偏差( 8 mm ),但结果, 7 层及以下的“全高”垂直度仍属合格之列(这是因为 7 层以下各层垂直度偏差值 Li 均小于 8mm ,无需再按 H/1000 与 30mm 的标准校核)。我们可以此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对超出层间的最大垂直度偏差按上述方式进行核算,那么在结构封顶后,其结构全高垂直度不用再行检测也可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当然,若在外墙装饰后进行对外墙面层的垂直度检测,看是否仍在 H/1000 与 30mm 范围之内,那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它与结构全高的垂直度偏差是否符合要求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