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洛阳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9 10:48
  • 提问者网友:佞臣
  • 2021-10-18 18:45
洛阳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0-18 19:06
洛阳民居的特点洛阳的民居属于北方合院类型,但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用外地人的话说,就是“洛阳一大怪,房子半边盖”。做为洛阳人,以前我对本地建筑的样式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见怪不怪,并且以为全国都是这个样子。听到外地人的这种看法后,我才开始留意,原来洛阳民居确实有些独到之处。 假定一所面南背北的三开间院落(洛阳话叫“宅子”),北面为上房,地势比院子高出四五级台阶,与北墙间隔一两米。中间的那间俗称“大屋”,因为除了院门外,只有这间房的门是两扇。另外,之所以称“大屋”,也是因为它格外的尊贵,通常在北面正中摆放着大方桌,上面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和香火供品。方桌两边摆着两张椅子,是长辈的专座。“大屋”的用途过去基本上有四个:长辈日常起居、会客、用餐(平时吃饭多在院内,只有重要的聚餐如招待客人、逢年过节等才在“大屋”)和祭祀祖先。现在只有前三个,原来放牌位和供品的地方,如今放上了电视机。在许多农村,“大屋”的北面放置一张大床,老人在这张床上接受儿女的侍奉、亲戚邻居的探望,最后在这间“大屋”内入殓、接受吊唁,直至彻底离开这所宅子。 “大屋”的两侧开有小门,通往旁边的厢房,是主人的卧室。小门并不安门板,仅吊一块布帘。有些厢房分为南北两间,北屋与“大屋”相通,南屋的南面靠“大屋”的一侧开门,为独立的单间。 院子的东西面为厨房和厦(洛阳音sa四声)子,地势与院子相平。厨房靠北,并不仅挨上房,通常与上房的前檐间距两三米。这种布局实在很麻烦,饭菜做好了要端出厨房,上四五级台阶,才能进入“大屋”。距离远不说,要碰上雨天,饭菜难免要淋入雨水。 紧挨厨房就是厦子,是晚辈居住的地方。洛阳民居的特点,怪就怪在厨房和厦子上。其他的房屋都是“人”字形屋脊,唯独这两种房是半“人”形,由院墙向院内倾斜,很像一间瓦房沿着屋脊切成两半,这可能就是“房子半边盖”的一个来历吧。这样盖的原因,大概是考虑到排放雨水方便。如果左邻右舍都采用“人”字屋脊,则雨水定会积于两院之间的夹缝内,长期下去定会损坏房屋。采用半“人”字屋脊,雨水流向本院,从而避免这种损坏。南面的房屋由于靠近街道,所以叫临街,地势略高于院子,但低于上房。中间是院门。院门与“大屋”门处在同一中轴线上,但是外面的人从门口看不到院内的情况,因为院内正对大门的地方设了一面影壁。 影壁的作用就是遮挡来自外部的视线,保护院内的隐私,这在洛阳显得格外的重要,因为通常情况下,院门都是敞开的,有多大开多大,从早开到晚,只在临睡前才关门落闩。这也许是洛阳民居的又一个特点,但是不利于防盗,可能是洛阳自古民风淳朴,盗贼甚少,也或者是太贫穷,连盗贼都不屑一偷。近几年人心不古,失窃时有发生,所以有些仍保留传统格局的庭院大门紧闭,影壁就失去了作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三开间的院落,南与北对称,东与西对称,基本上是个四合院。洛阳更多的民居是两开间的,即只有一面厦子,院门偏在厦子一侧;没有影壁,从门口只能看到厦子的南墙,依然看不到院内的情形。这种布局,有点象把四合院南北切成两半,估计是“房子半边盖”的另一个来历。 这种砖瓦结构的传统民居,如今已经很少见了。没落的原因很多,表面上看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具有中国传统民居的通病:庄严有余而舒适不足。院内没有卫生间,不符合现代人追求舒适的生活习惯。就算想勉强盖个卫生间,它的选址也很头痛,不论建在哪里,使用者都感到不方便。 第二是城市化的发展。建国后的初期洛阳快速发展,城市面积成倍增长,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年代里建成的新城区一律是俄式建筑,仅在老城和郊区的民房还保留有传统式建筑。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企业日益艰难,民房主人的生计越来越依赖于房屋出租,多层的楼房自然而然地很快代替了这种平面的“半边盖”的小院,但那时布局仍是传统形式。到了九十年代,近郊的许多小院改为全封闭的“小洋楼”,有的面积较大的宅子甚至盖成了火柴盒式的楼房;只有远离城市的农村住宅还保留传统布局,但是钢筋水泥预制板取代了过去的瓦房,半“人”型的房屋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欲知天下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民居的没落,不正是全国传统民居(乃至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吗? “洛阳一大怪,房子半边盖”,以后还有谁会知道这是怎样一种风格的建筑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