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是什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09:05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01-01 10:50
功德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1-01 11:14
问题一:功德是什么意思 【功德】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
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
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问题二:什么是功德 善行是否具备功德要观待内心。如云:“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往昔阿底峡尊者入藏之时,一天清晨,阿底峡尊者的侍者罗钦仁青荣波在送早餐时,看到尊者非常伤心。罗钦仁青荣波问:“今日早晨并未有人打扰您,您为何如此伤心?”阿底峡尊者说:“今早我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一位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见解已落入小乘,故此伤心。”罗钦仁青荣波疑惑不解地问:“您的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您,所修的法是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部,为什么修法会落入小乘呢?”阿底峡尊者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修法。落入小乘教法还是很幸运的事情,若要是修得不好,修无上瑜伽部堕入地狱也是有可能的。如云:‘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 因此,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所以,我们平常在修的时候,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若不观待内心,仅仅口中念诵几句“阿弥陀佛”,未必有功德。细致观待,我们在进入佛门之前看过很多很多书。如果一本书从头到尾把“阿、弥、陀、佛”四个字连接起来的话,里面有多少遍阿弥陀佛我们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已经念诵过很多很多遍了。难道仅凭这一点就能成办解脱吗?不可能的。这除了说明小时候我们上过学,认识到几个字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真正的佛教不在于你念诵什么,而在于调伏烦恼。若未调自心,即便口中念诵不同的经文、心咒,恐怕这些行为都在修地狱而不是在修净土。同样,真正的功德也不在于外相,而在于内心——贪嗔痴烦恼减少,慈悲心、信心增上。问题三:什么是功德? 前几天段师兄问了我一个问题:常言说“火烧功德林”,有大德也开示“嗔念一起,再多的功德也烧得干干净净”。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的功德,仅仅因为一个嗔念,那么多的功德就没有了,这符合因果吗?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功德”。“随喜功德”一语是我们常常说的,甚至每天都会说。每当看到有师兄做了善事,我们都已经“习惯性”的说上一句“随喜功德”。但是“功德”是什么?很多佛子未必很清楚。世人也常有误解,认为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就是为了“累积功德”。在《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中,对“功德”一词的解释如下: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时,说过这样的话: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个“智慧德相”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性中固有的妙德,所以在佛教中,把这个称为“性德”。我们每一个人虽本有“性德”,但是每天、每时、每刻都缠缚在妄想执著之中,“性德”(智慧德相)无法显现,所以需要依靠自身修持善法来扫荡一切的尘念妄想。所以,善法的修持,也称为“修德”。修德是有功的,这个功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等功”、“二等功”的那个功,而是指功能、功效、能力。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做“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便是最好的注解。在《景德传灯录.卷三》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我当皇帝以来,建造寺院、抄写经书、供养僧人数不胜数,有何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真正的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为功德而做功德,能获得的结果仅为人天福报,并不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也无法度自己出轮回苦海。这种福报是有漏的,不是圆满的。(注:有漏是指还有烦恼)禅宗神秀大师曾经做过这样的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借用这个偈子来说明功德: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如同废物一样。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圆满,尘垢就全部消除了,镜子便会恢复本来的功效。所谓“镜净心明,本来是佛”——这就是功德圆满的境界。那么“火烧功德林”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辛辛苦苦的擦拭一面镜子,用了很长时间快要擦完的时候,突然心生烦躁,将镜子扔在地下,使本来快要干净的镜子又重新蒙上一层灰尘,我们前面付出的所有努力刹那间都化为乌有,这便是“火烧功德林”。不过,虽然“火烧功德林”,但是我们所有善行的果报(有漏的福报)不会消失,但是可能会在我们的相续中被暂时的“冻结”,无法取用。我们需要时时记住:我们所做的任何善行,都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做基础,如果一切善行的发心都只是为了今生过得更好,那么所有善行便谈不上有什么功德,只有福德。这样的善行是无法带我们出离轮回的。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在生日之际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谢谢所有为我祝福生日的师兄和佛友们,祝福大家吉祥如意,修行功德圆满!阿弥陀佛问题四:何为“功德”? 假使一个人,若用无所求的心来做布施。譬喻:他的心都无所求什么,他做善事的心都是义务在做,都是为了众生在做,没有为了名,没有为了利。这就是〔功德〕,是圣人的行为。问题五:功德是什么意思 功德:功指善行,德指善心。世人把拜佛、诵经、布施、供养,都叫做功德。问题六:功德是什么意思 1. 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元·张宪《咸淳师相》诗:“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铃阁宣劳,海上著安攘之绩;兰闱申儆,闺中宏静好之音。功德贤均,内外恩并。”赵朴初《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 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 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旛,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 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空同子功德我者厚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问题七:什么是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景德传灯录卷三有如下记载,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往生论注卷上亦详论虚伪、真实之二种功德。
大乘义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稜。”
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问题八:功德和福德有什么区别?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充满种种的不如意。有的来自环境,有的来自人际。看他人事业登峰造极,我却碌碌无为;他人物质丰裕、富贵、幸福,我却资粮缺乏、贫穷苦恼。这一切是命运?是机缘?或是别的什么呢?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社会,这当中,没有一个侥幸的因存在,也没有一个无因的果产生。一般人不知道,以为我们的一切都有时机因缘,时机因缘到了,我们就能平步青云。这种侥幸的思想,实不可取。佛教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儒家云“事成不成,于成之时,其成必有因,其败不败,于败之时,其败必有因。”因此,健康的身体,俊秀的脸庞,如意的事业,宝贵的人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房间求来的,在于我们作人作事,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处,只起善念,不起恶感念,依照佛教的三福去行,则无福不至,无运不来。如古时有一教书先生,在回乡路上,倾尽所有救了一对夫妇,回家却与妻子吃野菜、草根。后生一子,中了状元。(选自《因果报应实录》)
这些,是福报,是福德,可以自身受益与人分享,乃至绵延后世子孙。但是,终如仰箭射虚空,终有势尽的一天。所积福德,终归寂灭,万种快乐珐身而亡,俊秀的脸庞会老丑,尸身最后被蛆虫噬咬成一堆骨骸。无常终归到来。不会因你福德广博,而永远不用去面对。
那么,如何让这美好的一切永不亡失?那就是转福德为功德。那什么是功德呢?修功有德,故曰功德。修功德是最终远离忧痛苦恼的方法,而不是眼前的一已私利。
正如梁朝时梁武帝建寺度僧,做诸善事,弘扬佛教。后遇达摩大师,问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祖师如实地回答他说:“并无功德。”为什么呢?因梁武帝虽大力弘扬佛教,但过于执着,希求回报。换言之,如果梁武帝问:“我的福德大不大?”祖师一定会说:“甚大!甚大!”可知,功德是不执着,舍诸贪欲、执着的善法,而福德是有漏的享受。因此,功德远远胜过福德。
佛教讲布施,如以分别心,执着希求心布施,则仅有福德,没有功德;如以平等心,清净心行布施,则必有功德。因此,作为佛弟子,见到别人一心向佛,行诸善事,精进办道,应欢喜赞叹,不仅没有丝毫的嫉妒心,而且,能尽已所能帮助他人。成就善事,如此不仅能成就他人功德,同时,也能成就自己的功德。
总之,修功德就是要修一颗平等、清净的心,远离贪、嗔、痴的烦恼。勤修戒、定、慧。因此,修功德,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持戒得定,便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再由定发慧,定慧均等,圆融不二,则功德圆满,佛道成矣。这才叫功德无量,真佛弟子。这才是长治久安,永远幸福、快乐的方法。
惟愿天下众生,看看世间的风火水灾,刀兵疫疠,苦难重重,美伊战争的创伤还未抚平,“非典”、“禽感”的灾难铺天而来。又有谁会因为拥有汽车洋房、高官厚禄而能幸免呢?只有放下执着的一切,以清净心,修清净的功德,才能稳稳迈向真正幸福之路。问题九:什么是真正的功德 今天给大家谈谈“功德”。我们天天讲功德,那么功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善事和功德是两个概念?为什么功德能把你的业障消除,而你做的善事却不能把你的业障消除。为什么做同样一件事情有的是功德,而有的是善事呢?见证到佛性即功德。用白话讲就是你做一件善事,是从内心发出的,而且是用本性具有佛菩萨的佛性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功德。你能证悟这个事物是佛性,也就是说你在做善事的时候,你觉得我做这件善事,我能证悟出来,我能感受到,这是菩萨做的事情,那就是佛性,你见证到了佛性,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你得到了回报,你是不是见证了佛性?你在人间做一小时的佛,你所做的事情就是功德,你在人间做半个小时的佛菩萨救度人,你所做出的事情全部是功德。比如你今天给大家说法时,你当时感觉自己像菩萨一样在救度人,你从内心发出觉得他很可怜,我真的要救他,你所有与他讲的话做的事全部都有功德。然而你要是与他讲的时候,因为他是你的亲属或朋友或你带有私心和利益,虽然你讲的很努力,但是全部都是善事。出于本性来看,你的佛性见证加上你的应用,也就是说你在人间做任何事情时,做佛菩萨的事情时都是功德。要记住人转世投人了,如果这个人具有佛菩萨的佛性,而且证悟了佛菩萨的佛性,然后又实践了佛菩萨的佛性,就是功。什么是德? 德就是平等,一个人有了平等心,他才能散发出大慈大悲的光。如果没有平等的心,你怎么能散发大慈大悲的光。观世音菩萨如果没有一种平等的心,怎么会下来救度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有这个慈悲心,有这个德,而且是平等的德,才下来救度众生。所以功德的德字很重要。这个平等,师父过去给你们讲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在你转世之后,是平等的,并不是代表你前世做了多少功,多少德。这个平等是大家共享有一个平等学佛 的机会,大家共享有都具有佛性的特定条件,从这个条件上我们开始平等的修,你投到这个人间了就有机会平等的修,转世投人之后一切平等了,即众生皆具有佛性。菩萨讲的这个平等是建立在人人皆具有佛性这个平等上,并不是这个佛性在前世做了好事或坏事,今世投胎投的怎么样了,是不同的概念,不要以为今世出生的人全是平等的?你前世修多少,今世得多少回报,那有因为都是一样的,就一定都是平等的.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到本性叫功,平等了,有平等心你的德性就出来了。内心谦逊是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要谦虚,要卑下,也就是说你内心发出的东西一定要谦虚,谦虚就是功德。外形与礼,就是对外讲究的是礼貌,讲究的是礼仪,给人家看到非常有礼貌,有礼仪,那就是你的德性,实际上这就是菩萨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内心要谦虚而对外要懂礼貌,你们修行之人的言行一定要注意,不要给人家看不起。理解平等,平等是靠理解的,能理解这个平等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实际上你以正悟到佛性,即证明和悟出了这个道理,用一种你认为是修心修行的方法来悟出这个佛性。求福报实际上并不是功德,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求福的人得人天福报,许多人不会求功德,只会求福报。如在观音堂求菩萨保佑我的孩子呀,身体呀,财运呀等等,这都是求人天福报,但这不是功德。人天福报,业障和灵性是同时在往前走的。比如:你身上有业障,也做了很多善事,你求人天福报希望有一个孩子,等你有了孩子出生后,这就是给你的福报。而你的业障却丝毫没有减少,你不能说我做了很多好事把我的业障也消除,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功德是悟出来之后,用佛性去做每一件事情才可称为功德,一定是悟......余下全文>>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
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
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问题二:什么是功德 善行是否具备功德要观待内心。如云:“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往昔阿底峡尊者入藏之时,一天清晨,阿底峡尊者的侍者罗钦仁青荣波在送早餐时,看到尊者非常伤心。罗钦仁青荣波问:“今日早晨并未有人打扰您,您为何如此伤心?”阿底峡尊者说:“今早我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一位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见解已落入小乘,故此伤心。”罗钦仁青荣波疑惑不解地问:“您的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您,所修的法是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部,为什么修法会落入小乘呢?”阿底峡尊者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修法。落入小乘教法还是很幸运的事情,若要是修得不好,修无上瑜伽部堕入地狱也是有可能的。如云:‘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 因此,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所以,我们平常在修的时候,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若不观待内心,仅仅口中念诵几句“阿弥陀佛”,未必有功德。细致观待,我们在进入佛门之前看过很多很多书。如果一本书从头到尾把“阿、弥、陀、佛”四个字连接起来的话,里面有多少遍阿弥陀佛我们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已经念诵过很多很多遍了。难道仅凭这一点就能成办解脱吗?不可能的。这除了说明小时候我们上过学,认识到几个字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真正的佛教不在于你念诵什么,而在于调伏烦恼。若未调自心,即便口中念诵不同的经文、心咒,恐怕这些行为都在修地狱而不是在修净土。同样,真正的功德也不在于外相,而在于内心——贪嗔痴烦恼减少,慈悲心、信心增上。问题三:什么是功德? 前几天段师兄问了我一个问题:常言说“火烧功德林”,有大德也开示“嗔念一起,再多的功德也烧得干干净净”。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的功德,仅仅因为一个嗔念,那么多的功德就没有了,这符合因果吗?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功德”。“随喜功德”一语是我们常常说的,甚至每天都会说。每当看到有师兄做了善事,我们都已经“习惯性”的说上一句“随喜功德”。但是“功德”是什么?很多佛子未必很清楚。世人也常有误解,认为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就是为了“累积功德”。在《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中,对“功德”一词的解释如下: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时,说过这样的话: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个“智慧德相”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性中固有的妙德,所以在佛教中,把这个称为“性德”。我们每一个人虽本有“性德”,但是每天、每时、每刻都缠缚在妄想执著之中,“性德”(智慧德相)无法显现,所以需要依靠自身修持善法来扫荡一切的尘念妄想。所以,善法的修持,也称为“修德”。修德是有功的,这个功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等功”、“二等功”的那个功,而是指功能、功效、能力。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做“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便是最好的注解。在《景德传灯录.卷三》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我当皇帝以来,建造寺院、抄写经书、供养僧人数不胜数,有何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真正的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为功德而做功德,能获得的结果仅为人天福报,并不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也无法度自己出轮回苦海。这种福报是有漏的,不是圆满的。(注:有漏是指还有烦恼)禅宗神秀大师曾经做过这样的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借用这个偈子来说明功德: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如同废物一样。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圆满,尘垢就全部消除了,镜子便会恢复本来的功效。所谓“镜净心明,本来是佛”——这就是功德圆满的境界。那么“火烧功德林”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辛辛苦苦的擦拭一面镜子,用了很长时间快要擦完的时候,突然心生烦躁,将镜子扔在地下,使本来快要干净的镜子又重新蒙上一层灰尘,我们前面付出的所有努力刹那间都化为乌有,这便是“火烧功德林”。不过,虽然“火烧功德林”,但是我们所有善行的果报(有漏的福报)不会消失,但是可能会在我们的相续中被暂时的“冻结”,无法取用。我们需要时时记住:我们所做的任何善行,都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做基础,如果一切善行的发心都只是为了今生过得更好,那么所有善行便谈不上有什么功德,只有福德。这样的善行是无法带我们出离轮回的。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在生日之际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谢谢所有为我祝福生日的师兄和佛友们,祝福大家吉祥如意,修行功德圆满!阿弥陀佛问题四:何为“功德”? 假使一个人,若用无所求的心来做布施。譬喻:他的心都无所求什么,他做善事的心都是义务在做,都是为了众生在做,没有为了名,没有为了利。这就是〔功德〕,是圣人的行为。问题五:功德是什么意思 功德:功指善行,德指善心。世人把拜佛、诵经、布施、供养,都叫做功德。问题六:功德是什么意思 1. 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元·张宪《咸淳师相》诗:“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铃阁宣劳,海上著安攘之绩;兰闱申儆,闺中宏静好之音。功德贤均,内外恩并。”赵朴初《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 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 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旛,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 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空同子功德我者厚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问题七:什么是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景德传灯录卷三有如下记载,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往生论注卷上亦详论虚伪、真实之二种功德。
大乘义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稜。”
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问题八:功德和福德有什么区别?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充满种种的不如意。有的来自环境,有的来自人际。看他人事业登峰造极,我却碌碌无为;他人物质丰裕、富贵、幸福,我却资粮缺乏、贫穷苦恼。这一切是命运?是机缘?或是别的什么呢?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社会,这当中,没有一个侥幸的因存在,也没有一个无因的果产生。一般人不知道,以为我们的一切都有时机因缘,时机因缘到了,我们就能平步青云。这种侥幸的思想,实不可取。佛教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儒家云“事成不成,于成之时,其成必有因,其败不败,于败之时,其败必有因。”因此,健康的身体,俊秀的脸庞,如意的事业,宝贵的人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房间求来的,在于我们作人作事,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处,只起善念,不起恶感念,依照佛教的三福去行,则无福不至,无运不来。如古时有一教书先生,在回乡路上,倾尽所有救了一对夫妇,回家却与妻子吃野菜、草根。后生一子,中了状元。(选自《因果报应实录》)
这些,是福报,是福德,可以自身受益与人分享,乃至绵延后世子孙。但是,终如仰箭射虚空,终有势尽的一天。所积福德,终归寂灭,万种快乐珐身而亡,俊秀的脸庞会老丑,尸身最后被蛆虫噬咬成一堆骨骸。无常终归到来。不会因你福德广博,而永远不用去面对。
那么,如何让这美好的一切永不亡失?那就是转福德为功德。那什么是功德呢?修功有德,故曰功德。修功德是最终远离忧痛苦恼的方法,而不是眼前的一已私利。
正如梁朝时梁武帝建寺度僧,做诸善事,弘扬佛教。后遇达摩大师,问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祖师如实地回答他说:“并无功德。”为什么呢?因梁武帝虽大力弘扬佛教,但过于执着,希求回报。换言之,如果梁武帝问:“我的福德大不大?”祖师一定会说:“甚大!甚大!”可知,功德是不执着,舍诸贪欲、执着的善法,而福德是有漏的享受。因此,功德远远胜过福德。
佛教讲布施,如以分别心,执着希求心布施,则仅有福德,没有功德;如以平等心,清净心行布施,则必有功德。因此,作为佛弟子,见到别人一心向佛,行诸善事,精进办道,应欢喜赞叹,不仅没有丝毫的嫉妒心,而且,能尽已所能帮助他人。成就善事,如此不仅能成就他人功德,同时,也能成就自己的功德。
总之,修功德就是要修一颗平等、清净的心,远离贪、嗔、痴的烦恼。勤修戒、定、慧。因此,修功德,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持戒得定,便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再由定发慧,定慧均等,圆融不二,则功德圆满,佛道成矣。这才叫功德无量,真佛弟子。这才是长治久安,永远幸福、快乐的方法。
惟愿天下众生,看看世间的风火水灾,刀兵疫疠,苦难重重,美伊战争的创伤还未抚平,“非典”、“禽感”的灾难铺天而来。又有谁会因为拥有汽车洋房、高官厚禄而能幸免呢?只有放下执着的一切,以清净心,修清净的功德,才能稳稳迈向真正幸福之路。问题九:什么是真正的功德 今天给大家谈谈“功德”。我们天天讲功德,那么功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善事和功德是两个概念?为什么功德能把你的业障消除,而你做的善事却不能把你的业障消除。为什么做同样一件事情有的是功德,而有的是善事呢?见证到佛性即功德。用白话讲就是你做一件善事,是从内心发出的,而且是用本性具有佛菩萨的佛性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功德。你能证悟这个事物是佛性,也就是说你在做善事的时候,你觉得我做这件善事,我能证悟出来,我能感受到,这是菩萨做的事情,那就是佛性,你见证到了佛性,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你得到了回报,你是不是见证了佛性?你在人间做一小时的佛,你所做的事情就是功德,你在人间做半个小时的佛菩萨救度人,你所做出的事情全部是功德。比如你今天给大家说法时,你当时感觉自己像菩萨一样在救度人,你从内心发出觉得他很可怜,我真的要救他,你所有与他讲的话做的事全部都有功德。然而你要是与他讲的时候,因为他是你的亲属或朋友或你带有私心和利益,虽然你讲的很努力,但是全部都是善事。出于本性来看,你的佛性见证加上你的应用,也就是说你在人间做任何事情时,做佛菩萨的事情时都是功德。要记住人转世投人了,如果这个人具有佛菩萨的佛性,而且证悟了佛菩萨的佛性,然后又实践了佛菩萨的佛性,就是功。什么是德? 德就是平等,一个人有了平等心,他才能散发出大慈大悲的光。如果没有平等的心,你怎么能散发大慈大悲的光。观世音菩萨如果没有一种平等的心,怎么会下来救度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有这个慈悲心,有这个德,而且是平等的德,才下来救度众生。所以功德的德字很重要。这个平等,师父过去给你们讲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在你转世之后,是平等的,并不是代表你前世做了多少功,多少德。这个平等是大家共享有一个平等学佛 的机会,大家共享有都具有佛性的特定条件,从这个条件上我们开始平等的修,你投到这个人间了就有机会平等的修,转世投人之后一切平等了,即众生皆具有佛性。菩萨讲的这个平等是建立在人人皆具有佛性这个平等上,并不是这个佛性在前世做了好事或坏事,今世投胎投的怎么样了,是不同的概念,不要以为今世出生的人全是平等的?你前世修多少,今世得多少回报,那有因为都是一样的,就一定都是平等的.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到本性叫功,平等了,有平等心你的德性就出来了。内心谦逊是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要谦虚,要卑下,也就是说你内心发出的东西一定要谦虚,谦虚就是功德。外形与礼,就是对外讲究的是礼貌,讲究的是礼仪,给人家看到非常有礼貌,有礼仪,那就是你的德性,实际上这就是菩萨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内心要谦虚而对外要懂礼貌,你们修行之人的言行一定要注意,不要给人家看不起。理解平等,平等是靠理解的,能理解这个平等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实际上你以正悟到佛性,即证明和悟出了这个道理,用一种你认为是修心修行的方法来悟出这个佛性。求福报实际上并不是功德,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求福的人得人天福报,许多人不会求功德,只会求福报。如在观音堂求菩萨保佑我的孩子呀,身体呀,财运呀等等,这都是求人天福报,但这不是功德。人天福报,业障和灵性是同时在往前走的。比如:你身上有业障,也做了很多善事,你求人天福报希望有一个孩子,等你有了孩子出生后,这就是给你的福报。而你的业障却丝毫没有减少,你不能说我做了很多好事把我的业障也消除,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功德是悟出来之后,用佛性去做每一件事情才可称为功德,一定是悟......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1-01 11:55
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