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3 11:26
  • 提问者网友:欲劫无渡
  • 2021-02-23 07:47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2-23 08:27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2010年01月15日  《心灵的焦灼》是茨威格生前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花了两个早上去读,《心灵的焦灼》读后感。很凑巧的是,在我刚读完这一部小说时,老师的课上刚好讲了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一些文学发展概况。现实中的一切与书中的差别竟是这么的大,这不得不使我大大地叹为观止,进而更是长久的掩卷沉思。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甚至是其它国家,都是如此的磨灭人性的时候,在书中我们却见到了人性如此善良的一面。而这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对于现实是如此的无奈、绝望,以致把自己所有的情感、所有的美好寄托、人性善良的一面以文字的形式展现,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距离茨威格和他的妻子服毒自杀紧紧相隔4年的时间。从作者的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在极力地去追求人性美好的一面,而与现实是这么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自己的看法不被认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事与愿违的时代,作者一次次地受到了打击。亲眼目睹了一战和二战,使得作者这样一个颇具怜悯、感性的人再次雪上加霜,就像书中说得真正的震撼了人的心灵。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此的简单。一个年轻的少尉军官与一个残疾姑娘的爱情故事,由于同情心而引起残疾姑娘错误的误解的富有悲剧性色彩的爱情故事。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真的再次对作者从心中油然生起一股敬意!《一个陌生的女人来信》让我对于这样一曲凄美爱情的伟大赞歌而鼓舞,这次作者又再次深深地“刺痛”了我。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种同情。第一种只是心灵的焦灼,第二种才是真正的同情。因为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是力竭也不歇息。托尼·霍夫米勒上校因为不知情,说了一句错误的话,进而深深地充满了负罪感,还特地送上鲜花和水果去负荆请罪。在这之后,当他发现自己的言语竟然可以令艾略特而倍感兴奋的时候,他每天开始抽出一定的时间,在固定的时间点来陪她聊天解闷。而这一切,竟然仅仅是出于同情!当我读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不得不大发感慨:真的是太善良了,艾略特也真的是好幸福啊!霍夫米勒一直对自己的无意的话语而抱有负罪感,看到艾略特遭受了这么多年的痛苦而深感心酸、怜悯,从那一刻起,他就决定了要与这样一位姑娘共同进退。要把自己的幸福享受与艾略特的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感觉到艾略特正在某个角落注视着他们,他怕增强这位姑娘的痛苦,竟然突然下令叫所有的骑兵慢性前进。因为别人不能够得到某种享受,所以不让自己获得这种享受,因为别人不幸,所以不允许自己幸福。作者把自己的幸福与艾略特融为一体了,我们看到作者未免对自己过分的残忍了。作为读者,都于心不忍。   当他听到由于自己的悔婚而使这位本已伤痕累累的可怜的小姑娘自杀了的时候,他是多么的自责啊!!他把一切的责任都归为自己,从此一辈子都戴着负罪感而活。多年以后,当他在电影院碰见康多尔时候,他由于愧疚而不敢去相认,更是急于逃脱。“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忘却。”这句话就像是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里,一辈子腐蚀着作者的心灵。   康多尔,是另外一个我极为敬佩的人。他可以为了一个承诺,娶了一个毫无想干、双目已瞎、面貌丑陋的女人为妻,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艾略特的父亲,自己的办公室寒酸之极,把所有的一切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女儿,对于花在女儿身上的大把的金钱他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艾略特的悲剧使得这位孤寡老人也很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从小饱受着痛苦,无法像其它女子那样在生命的青春年华尽情地挥洒优美的舞姿,但是,艾略特确是幸福的,读后感《《心灵的焦灼》读后感》。有一位无怨无悔付出的父亲,少尉军官不图回报的付出,康多尔孜孜不倦地努力地医着她的病,还有伊罗娜一直的陪伴,这些都大大地弥补了她身体上的缺陷。   《心灵的焦灼》中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在那个与现实完全格格不入的时代,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作者“同情的爱”是这样的无私,是这样的纯洁,使人读后犹如窒息的污秽中嗅到一股清香,满地的淤泥中偏见一朵白莲。而在另外的一个世界,我们却见到了人最为龌龊的一端。人的全部私欲、恶念被激发,疯狂地追求着自我利益的满足,物质文明荡然无存,和平生活丧失殆尽,人到主义瓦解、破灭。无奈、悲哀,以致最后沉重的接受,就像里尔克诗的《豹》里写的一样:“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它本是多么尊贵的动物,拥有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铁栏的关押和监禁剥夺了它的自由。它只能透过无声撩起的眼帘等行为来表达对现实的厌倦,把“心”存在于在完整无缺“那个国度”。   霍夫米勒对残疾姑娘的同情仅是一种象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这位年轻的少尉军官那忧国忧民的情感,心系天下百姓,以众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而把众人的不幸当做自己的不幸。这一点从书中的“我知道,每一秒钟,正当我们嬉笑戏谑之际,不知道有什么地方有一个人正在病床上痰喘,死去,在千万扇窗户后面正躲藏着贫困,人们正在挨饿;正当我们嬉笑戏谑之际。。。” 可以读出。作者的悲天悯人让人为之动容。而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是这么的容易满足:瞎眼女人举起那空漠无光的双眼,笑容可掬地望着就感到很欣慰;萍水相逢的男子随意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竟然深感莫大的荣幸!!反而去悲哀、忏悔自己的逃避与不负责任,在此时,残疾姑娘对于自己的倾心相爱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自己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负起这个责任。作者的善良本性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在整个20世纪中,或者追溯到更亘古的公元前,亦然是今天,我们见到人性许多污秽的地方,遭受到许多的痛苦,留下许多的遗憾。多少文人雅士、哲学家而大呼悲哉:“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们都是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灰尘,任何意志根本不算是一回事了。即使剩下一具空皮囊,也将落地无声。”不再有永恒,亲眼看着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而活生生地被毁灭,心酸、无可奈何,进而只能感慨生不逢时了。纵使我们开心之时,都不敢尽情地放声大笑,总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从出生开始,我们就离死亡越来越近了,就像黑格尔说的:“生命本身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 开始从诗歌、艺术、小说中寻找自己,自在地活,来掩盖、麻醉荒芜的现实。   这样的活着是何等的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多少被世人歌颂为美好的事物也将只会成为饭后茶于的佳话,加上个遗憾的“曾经”?相比于霍夫米勒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所忍受的这点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就如灰尘,飘渺于无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才是我们理当追求的境界。多一丝的宽容,多一点的豁达,多一份的满足,多一些的关爱。这,就构成了幸福指数。人生世相在广阔的时空舞台中斑杂诡谲,仍可以留下心中的净土,怀着感恩的心在生活。爱父母,爱朋友,爱自己,爱大地,爱每一缕春风和每一粒种子。只要有爱,哪里都是幸福,哪里都是停留的终点。   幸福绝大多数都是朴素的,而我们,更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去寻找感悟这一份幸福。      >分享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