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桂林山形成至今多少年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03:07
  • 提问者网友:那叫心脏的地方装的都是你
  • 2021-01-02 00:05
桂林山形成至今多少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1-02 01:29
问题一:桂林的山存在多少年了 我也是白痴,建议您上百度查一查问题二:桂林有多少年历史了! 关于桂林解放桥历史典故:解放桥是桂林市东、西交通要道,重建后桥宽45米,长284米,造型美观,轻盈流畅。伫立桥上,东望七星公园,西见闹市,北可看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南可眺望象山、穿山、南溪山。东岸桥头,立交路段下辟为步行道,岸跨拱底喷绘有蓝天白云,拱壁上有宽达45米的桂林山水巨幅照片,各种形式的喷泉水带、水幕墙跌水、铜马群雕、造型灯柱、玻璃棚屋,营造出一片亲水、嬉水、休闲、观景的好去处,也是两江四湖水上码头之一。西岸桥头匝道是几何风格的小园林,有地下通道相连。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181米,宽11米,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荷载10吨。194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压境,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更名解放桥。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1972年,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加固桥墩,拆除上部结构,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39.3米,其中主桥215.3米,引桥14米;高4.36米,5孔,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其中车道9.5米,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问题三: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形成,自然景观问题四: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奇山秀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桂林山水这罕见奇景的创造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许多万年以前,广西一带被汪洋大海所淹没,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并且分布也非常广阔。以后由于地壳的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变成了陆地,流水将石灰岩溶解带走。从物质结构上来说,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温度越高,石灰岩溶解得越快,因此溶解是石灰岩被破坏的主要方式。
这种破坏方式使岩石在破坏后不会形成大量的泥沙使江水浑浊,而是溶于水中,所以漓江的水是清澈透明的。同时,这种破坏过程不像一般岩石那样由表及里,层层剥落,而是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受到破坏。只要石灰岩有裂缝,那么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就会见缝就钻,时间长了,水就能将裂缝渐渐溶成空洞,并且不断冲刷,使缝隙不断地扩大。
如果这时石灰岩的缝隙是直立的,那么空洞就会变成漏斗状的洼地。当它们继续扩大且彼此相通时,那么石灰岩就会剩下孤立的残柱。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奇峰怪石了。问题五:桂林山水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桂林岩溶峰林地质景观属于“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影响到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几亿年前, 桂林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带来的沉淀物以钙质为主, 从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万年前,地壳发生“燕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把广西掀起,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内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看似坚硬, 却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天长日久, 裂缝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
洞顶缝隙中渗下的水中含有从别处带来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很不稳定,一出缝隙,压力变小,温度升高,就又还原成碳酸钙沉淀下来。经过千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如冰锥一般的石钟乳。滴滴到地面,就生成石笋,石笋和石钟乳最终连接到一起,就变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温地区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上雨多,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温湿多雨地区,因此石灰岩溶解速度快,这种溶解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与此相似,由於国外很早就研究这个高原,人们就把岩溶称为“喀斯特”。问题六:广西桂林山水是怎么自然形成的? 在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的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也就是约8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贵州、广西、四川西部和云南东部,形成了世界上一块最大的岩溶区。由于面积巨大,跨越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块区域被称为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的理想之地。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块区域内发育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包括象石林、桂林山水这样奇特的景观。
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一般景观了。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小极小的部分,在中国西南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有利的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
在地质方面,首先是区域大地构造条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这其中经历了间歇性的持续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削高填低,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或者有过倾斜,但随后又恢复水平。这对石林的发育和保存至关重要,否则那竹节状高大的石柱就会战立不稳,顺“节”(层理面)滑塌。
石林是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呈树林状分布而得名。而这些石柱又是怎样从当初完整的石灰岩中分离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石柱。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形成一些石丘。
发育石林地貌,往往还要有盖层条件的配合,就是石灰岩顶部要有一层其他岩石的覆盖。此盖层的存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盖层可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水的集中,有利于盖层下面石林的发育。二是盖层的存在可以保护早期形成的石林。石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就曾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历经了上亿年剥蚀,如今玄武岩已大部分消失,只剩下零星残余。如果没有这层玄武岩的存在,不要说古老部分的石林保存不下来,恐怕连发育石林的石灰岩都已不复存在了。问题七:桂林山上的植被是自然形成的吗 桂林山上的植被是自然形成的。
桂林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年平均温度 18.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872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且两热同季。土壤属以红壤为主的红壤土带,酸碱度为4.5~6.50。市郊多属冲积砂质壤土和水稻土,适合种植蔬菜和粮食,石灰岩分布区域残积的棕色和黑色石灰土,宜于种植旱作物和造林。
桂林植物群落(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林带范围内的南缘,植物种类繁多, 高等植物的种类从蕨类植物开始统计,共计2329种。桂林原产1166种,作物栽培和外来种1163种,隶属247科,969属。首次在桂林和桂林附近发现而以“桂林”二字命名的植物有11种。桂花为桂林市市花。桂林有各类动物1593种,隶属 60目295科。鲤形目鲤科的桂林波罗鱼,为一新种,是洞穴特有的珍稀鱼类之一。金属矿藏主要有赤铁、黄铁、褐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石灰岩、页岩、大理石。问题八:桂林的山为什么那么奇怪 100分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台地。桂林为典型的岩溶地貌,两侧高,中部低,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 地貌大多数为喀斯特地貌问题九: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其景观特点是什么 1、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
2、桂林的山非常奇丽,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莲花、有的像刀剑。在大山的岩洞里,有各种形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玲珑剔透,千姿百态。
一条秀丽的漓江,在柱立的奇峰中流动。
3、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在于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
总之桂林山水之所以这样奇丽秀美,又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是因为那里有很多的石灰岩。石灰岩特别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和河水溶解。经过千百年雨水、河水的浸蚀,桂林就形成了现在这样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风景奇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1-02 01:53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