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坦然面对的意思,生死坦然面对的书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1 05:52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4-30 19:22
坦然面对的意思,生死坦然面对的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30 20:09
生死坦然面对的书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心经》
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给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里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生命的科学,人生的智慧,对于有情生死问题,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还有解决的方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在声闻人的智慧中,因为他们觉得有实在的无明,这才有了无明的灭除;因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灭除。而菩萨境界观照无明乃至老死都是无自性空,无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离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死对人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生的末端便是死。谁不想长命百岁?但人活百岁终要死,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当然,对死亡怀有恐惧并不奇怪,人一死,便会失去生活给他的各种美好事物。但一个人,如果你经历过人世沧桑,活着时尽职尽责的工作,没有虚度时光,那么应该死而无憾了。死亡是人生的终结,如同旅途的一个驿站。正像英国作家雨果临终前说的那样:“生命的旅行,总有结束的时候,我该休息了。”
英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罗素对生死的理解很形象: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流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的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尔后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们所珍爱的一切都将存在下去。如果我们都能像罗素那样,把人生比作河水,不知不觉地融入大海,毫无痛苦的失去自身的存在,那就不会感到死的恐惧了。当死亡来临之际,坦然面对死亡,把它当作生命过程里的一个环节。像雨果那样,临终轻松地说:“我该休息了!” 圣严法师说:“人活着不过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在,所以你一切都在。”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也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反义词,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禅宗还有句名言:“大死一番,再活现成。”倘若不以身体作为死亡的依据,人的一生当中,总是要面临无数次死亡与重生的体验。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费尽心思追寻的是:得不到的财富、不确定的爱情、过眼云烟的名利,却很少人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要如何正视临终面对的死亡。
生死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生时不能无忧,临终必将慌乱。人生是一连串的未知、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死亡”但却也是人们最难以接受的事实。悲恸、号啕也怨天尤人都于事无补,唯有坦然接受,好好准备。然而,我们准备好了吗?人的一生之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死亡无疑是不如意中最不如意的一桩。死亡和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失败或者失去是一样的,都令人感到无比的沮丧,尤其是面对自己或亲友终将死亡的事实时,更是难以接受。死亡,是很多人的忌讳,但是,谁又能决定死亡?死亡,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面对生死,恐惧是多余的,惟有面对。
面对“有生必有死”的必然现象,犹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像我们现在对谈,结束后就要分开的。见面是缘,分开也是缘。分开以后会不会见面?以后是以什么样子的角色见面呢?在什么样的场合呢?不一定!如果真有因缘,就一定会再相见的,不管时空如何转变。
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中佛陀以四种良马譬喻众生的根器。认为最利根的人听闻老病死苦,心中便会生出警惕,依正法思维而调伏身心,有如上等的良马见鞭影即知行进的方向。比较次等根器的人,则是在见到邻里有人受老病死苦时,便心生警惕而发心修行,这样的人有如次等良马,虽然不能在睹见鞭影时,即知前进......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