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住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1:53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1-02 18:42
无所住的意思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1-02 20:16
问题一:既无所住。是什么意思? “无所住心”与“心无所住”,都是从《金刚经》里面的一句经文演化来的词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含义基本是一样的.但从语法来讲“无所住心”是名词词组,讲的是无执着的心;而心无所住,是主谓结构,讲的是心没有执着.问题二:“一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误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义: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留恋,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互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道理:应无所住指的是智慧的义理,相应你还有执着的分别意识,而对应生其无所住之心!这是指明你修心的方向。问题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里面最精髓的一句话了,这句话分前后来解,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说清楚点就是不着相的意思,你对眼前的东西知道是假的,是无常的,你就不会放在心上了,就是不着相了,你不着相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放在心上,这就是无住,什么事情都没有放在心上,心就空了,即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什么烦恼,生死,无明都不重要了,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也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都是空性,若执着于无住,又落于偏空,当知真空不空,灵性还在生般若心,慈悲心,菩提心,妙明真心,这个是真的,身相有生灭,而灵性,也就是很多人要悟的,明心见性的,灵性没有生灭的,而生其心是真心,或者叫清净心吧,应无所住是本体,而生其心是妙用,真空妙有,问题四:应无所住的住什么意思? 住,是“放”,即人生如梦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问题五:空即无我,观得自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
以下摘录於网页: 圣严法师关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释
一进农禅寺的门,在照壁上就可见到这句话。它本是《金刚经》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听到有人诵读这个句子,当场若有所悟而决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黄梅见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听五祖讲《金刚经》,一听到这句话就豁然大悟,可见这个经句在禅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认为无我、无心、不动心大概就像木头、石头、植物一样吧!如果真是如此,释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说法度众生,禅师们悟道之後也不该再弘扬禅法了。事实恰巧相反,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只有三十多岁,接下来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说了许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传到今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见不动心并不等於木头、石头,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坛经》中也谈到无住无相无念,二者大同小异。「无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个念头或任何现象上产生执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贪男女 色的,心就注意男女 色;贪名的,心注意名;贪财的,心注意财;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这些人若没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没有名、没有财就浑身不对劲,没有美食也不能过日子,心中老是牵挂著这些东西,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无所住呢?美色当前也当作是平常事。《维摩经》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鲜花,菩萨们看了若无其事,认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罢了,跟菩萨们不起关联;可是那些阿罗汉对美女和鲜花还存有潜在的厌离心,所以花落到他们身上就掉不下来了,这是因为心有所住。因此,「心无所住」是身在红尘能不受红尘困扰,「生其心」是出入红尘还能救济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说法。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萨们的境界。我们凡夫也不妨练习「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把世间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梦如演戏。你会非常认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戏,那就不会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响而烦恼不已。问题六:什么叫无住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义: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留恋,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互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道理:应无所住指的是智慧的义理,相应你还有执着的分别意识,而对应生其无所住之心!这是指明你修心的方向。问题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里面最精髓的一句话了,这句话分前后来解,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说清楚点就是不着相的意思,你对眼前的东西知道是假的,是无常的,你就不会放在心上了,就是不着相了,你不着相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放在心上,这就是无住,什么事情都没有放在心上,心就空了,即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什么烦恼,生死,无明都不重要了,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也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都是空性,若执着于无住,又落于偏空,当知真空不空,灵性还在生般若心,慈悲心,菩提心,妙明真心,这个是真的,身相有生灭,而灵性,也就是很多人要悟的,明心见性的,灵性没有生灭的,而生其心是真心,或者叫清净心吧,应无所住是本体,而生其心是妙用,真空妙有,问题四:应无所住的住什么意思? 住,是“放”,即人生如梦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问题五:空即无我,观得自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
以下摘录於网页: 圣严法师关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释
一进农禅寺的门,在照壁上就可见到这句话。它本是《金刚经》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听到有人诵读这个句子,当场若有所悟而决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黄梅见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听五祖讲《金刚经》,一听到这句话就豁然大悟,可见这个经句在禅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认为无我、无心、不动心大概就像木头、石头、植物一样吧!如果真是如此,释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说法度众生,禅师们悟道之後也不该再弘扬禅法了。事实恰巧相反,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只有三十多岁,接下来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说了许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传到今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见不动心并不等於木头、石头,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坛经》中也谈到无住无相无念,二者大同小异。「无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个念头或任何现象上产生执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贪男女 色的,心就注意男女 色;贪名的,心注意名;贪财的,心注意财;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这些人若没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没有名、没有财就浑身不对劲,没有美食也不能过日子,心中老是牵挂著这些东西,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无所住呢?美色当前也当作是平常事。《维摩经》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鲜花,菩萨们看了若无其事,认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罢了,跟菩萨们不起关联;可是那些阿罗汉对美女和鲜花还存有潜在的厌离心,所以花落到他们身上就掉不下来了,这是因为心有所住。因此,「心无所住」是身在红尘能不受红尘困扰,「生其心」是出入红尘还能救济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说法。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萨们的境界。我们凡夫也不妨练习「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把世间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梦如演戏。你会非常认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戏,那就不会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响而烦恼不已。问题六:什么叫无住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