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酒文化?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15:57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2-09 16:31
客家酒文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2-09 17:11
福建客家人盛情好客,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娘相待,自古至今。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散。
福建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君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福建,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苏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传说是否属实,未做考证,但可以肯定,福建客家酒娘起源古老,制作独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汉民素嗜白酒,南迁来到福建,何以黄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产高梁、小麦,此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福建闽西是稻作产区,盛产糯稻,糯米是制作黄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则闽西地处山区,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洁净甘味,水质特好,适于酿造米酒。而米酒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造。只要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充分蒸熟。酿酒行家说:“酿酒无功夫,只要糯饭蒸得熟”,说明糯米饭蒸熟、蒸透,是酿酒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糯饭蒸熟后,将其撒在簸箕内摊凉,或直接将饭甑置于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将糯饭淋凉,此叫“淋酒”,将酒饼(酒曲)研碎成末用冷开水调匀,此叫“蒲水”。把摊凉(或淋凉)的糯米饭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复搅拌均匀,此叫“台酒”(土音)。再将缸中拌匀的糯饭压平,中央挖一“酒井”,加盖保温三天,即见酒井中酒娘满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约十五一十七斤),可酿酒娘七壶左右(约十六斤至十八斤)。宁化酒娘用途广泛,除平时自饮和待客外,烹饪调料、配药治病都要用酒;还可做礼品馈赠亲友;娶亲聘礼中都要讲定酒多少坛;媳妇生孩子,要备鸡公一只,酒娘六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称为送“姜酒”。外公外婆则要把酒分送亲友邻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间还有说法是北方地寒,人体质多虚寒,宜饮白酒;而宁化地处热带,人体质多属热性,更适宜饮用米酒。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宁化客家酒娘,户户皆有,四时不断。
福建客家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饮用的人很广,男女老少皆饮。每逢宾客好友,或婚娶喜庆,用锡壶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劲儿,难于言表。
米酒质量好坏,一靠水好;二靠酿造技术,但更关键的则在酒饼(酒曲)。据传,福建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福建畲家历来善于酿酒,户户家中都存有陈年老酒。其酒饼主要成分是草药,如酒饼草、金樱子等,晒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经发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圆团,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学得了这一技术,并有人专制酒饼出售。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有的成了家传秘方,流传也不广。例如淮土的酒饼就是酿制特产黄酒的材料,极受欢迎,但制作这种酒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影响之一斑。
福建客家酒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提高,丰富多彩。在酒的名称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称:刚酿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酽(浓)酒子;酽酒子存放时间长了则叫酒娘;酒娘兑入30%至50%的冷开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烧开澄清后即为水酒。因酿制季节和存放时间不同而酒的名称亦有别。自家酿酒多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冬至”前后酿酒的最多,其酒名为“冬酒”,存放时间为一年,至次年冬季开缸饮用的称“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称“陈年老酒”;酿造时加入滋补药物的称“补酒”。泉一带民间还有酿制“鸡补酒”。其制法是,选用健壮结鸡(阉公鸡)一只,宰杀放血,拔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沥去水分,再选用当归、党参、黄芪、杜仲、牛夕等十几味滋补中药,藏鸡腹内,将鸡置酒坛底,上压拌好酒饼的糯米饭,密封坛口,存放一年时间,开坛时,鸡及酒糟均已液化,捞去鸡骨、药渣,盛锡制酒壶内煲开,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干活特别有劲。
福建客家人饮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会饮,有时以酒代茶,因此,除农家自酿自饮外,还有专门酿酒卖酒为业者,乡村到处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宁化县志》载:“启祯之交”(1627-1628年),汀州县城“孟夏龙舟水过,多以小舟代园馆,鱼缕清醪,必以水滨是问”。可见当时汀州县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于饮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成为各种宴宾筵席的代称,如新年期间,家家都请“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请“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子女毕业要请“毕业酒”;订婚请“订婚酒”;结婚请“结婚酒”;建新房迁屋要请“乔迁酒”;老人寿诞请“贺寿酒”。这说明“做酒”并非单指酿酒、制酒,而是一种酒文化现象。
福建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还有连喊带唱的“叮当拳”。猜输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时,则共同举杯吆喝一声“满堂红”,各将自己碗中酒一饮而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福建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君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福建,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苏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传说是否属实,未做考证,但可以肯定,福建客家酒娘起源古老,制作独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汉民素嗜白酒,南迁来到福建,何以黄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产高梁、小麦,此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福建闽西是稻作产区,盛产糯稻,糯米是制作黄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则闽西地处山区,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洁净甘味,水质特好,适于酿造米酒。而米酒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造。只要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充分蒸熟。酿酒行家说:“酿酒无功夫,只要糯饭蒸得熟”,说明糯米饭蒸熟、蒸透,是酿酒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糯饭蒸熟后,将其撒在簸箕内摊凉,或直接将饭甑置于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将糯饭淋凉,此叫“淋酒”,将酒饼(酒曲)研碎成末用冷开水调匀,此叫“蒲水”。把摊凉(或淋凉)的糯米饭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复搅拌均匀,此叫“台酒”(土音)。再将缸中拌匀的糯饭压平,中央挖一“酒井”,加盖保温三天,即见酒井中酒娘满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约十五一十七斤),可酿酒娘七壶左右(约十六斤至十八斤)。宁化酒娘用途广泛,除平时自饮和待客外,烹饪调料、配药治病都要用酒;还可做礼品馈赠亲友;娶亲聘礼中都要讲定酒多少坛;媳妇生孩子,要备鸡公一只,酒娘六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称为送“姜酒”。外公外婆则要把酒分送亲友邻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间还有说法是北方地寒,人体质多虚寒,宜饮白酒;而宁化地处热带,人体质多属热性,更适宜饮用米酒。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宁化客家酒娘,户户皆有,四时不断。
福建客家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饮用的人很广,男女老少皆饮。每逢宾客好友,或婚娶喜庆,用锡壶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劲儿,难于言表。
米酒质量好坏,一靠水好;二靠酿造技术,但更关键的则在酒饼(酒曲)。据传,福建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福建畲家历来善于酿酒,户户家中都存有陈年老酒。其酒饼主要成分是草药,如酒饼草、金樱子等,晒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经发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圆团,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学得了这一技术,并有人专制酒饼出售。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有的成了家传秘方,流传也不广。例如淮土的酒饼就是酿制特产黄酒的材料,极受欢迎,但制作这种酒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影响之一斑。
福建客家酒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提高,丰富多彩。在酒的名称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称:刚酿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酽(浓)酒子;酽酒子存放时间长了则叫酒娘;酒娘兑入30%至50%的冷开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烧开澄清后即为水酒。因酿制季节和存放时间不同而酒的名称亦有别。自家酿酒多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冬至”前后酿酒的最多,其酒名为“冬酒”,存放时间为一年,至次年冬季开缸饮用的称“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称“陈年老酒”;酿造时加入滋补药物的称“补酒”。泉一带民间还有酿制“鸡补酒”。其制法是,选用健壮结鸡(阉公鸡)一只,宰杀放血,拔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沥去水分,再选用当归、党参、黄芪、杜仲、牛夕等十几味滋补中药,藏鸡腹内,将鸡置酒坛底,上压拌好酒饼的糯米饭,密封坛口,存放一年时间,开坛时,鸡及酒糟均已液化,捞去鸡骨、药渣,盛锡制酒壶内煲开,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干活特别有劲。
福建客家人饮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会饮,有时以酒代茶,因此,除农家自酿自饮外,还有专门酿酒卖酒为业者,乡村到处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宁化县志》载:“启祯之交”(1627-1628年),汀州县城“孟夏龙舟水过,多以小舟代园馆,鱼缕清醪,必以水滨是问”。可见当时汀州县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于饮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成为各种宴宾筵席的代称,如新年期间,家家都请“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请“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子女毕业要请“毕业酒”;订婚请“订婚酒”;结婚请“结婚酒”;建新房迁屋要请“乔迁酒”;老人寿诞请“贺寿酒”。这说明“做酒”并非单指酿酒、制酒,而是一种酒文化现象。
福建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还有连喊带唱的“叮当拳”。猜输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时,则共同举杯吆喝一声“满堂红”,各将自己碗中酒一饮而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2-09 17:38
客家祖地宁化的酒文化有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饮酒的普遍性。客家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会饮酒,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都饮米酒。酒是他们平时交际待客的必用品,至于逢年过节、喜庆寿诞,那种捋袖猜拳、推杯换盏的样子更是司空见惯。客家人之所以普遍会饮酒,其中重要因素是饮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宁化是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以种植稻谷为主,而酿制米酒的主要原料就是稻米。客家人饮的是用糯米酿制的水酒,很少人喝“高粱”之类的烈性酒。这种水酒,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制,且一般都由女性承担。酿酒技艺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之一。 宁化为什么水酒盛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宁化水酒味美香浓为任何红黄类酒所莫及;二是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酿。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蒸熟后,倒至簸箕上充分摊冷,然后盛入坛中,将“酒饼”(即曲药)研碎调冷开水淋撒饭上拌匀,中央挖一“酒井”,加盖并保温3天,即见酒井中渗有酒酿,若置阴凉处保存,越存越香,经年不坏。舀酒酿(未兑水的米酒就叫酒酿)于锡制壶中,兑水炖开,俗称“水酒”,其特点是醇厚自然,不加酒精,老少皆宜。享用者都用大碗,无不称快。 其次,宁化酒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做酒”的广泛性。宁化客家人几乎所有的喜庆筵席都叫酒席,办筵席请客俗称“做酒”,这是很独特的酒文化现象。古人云:“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可见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各种礼仪交际、聚会合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干脆把聚宾待宾之宴会叫“做酒”或“请酒”,充分说明酒在各宴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宁化客家祖地的酒宴十分广泛,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这种酒宴一般以酒宴的内容来称为“某某酒”,比如婚嫁中有“暖轿酒”“结婚酒”;小孩出生之日要做“三朝酒”,半月要“吃姜酒”,满月做“满月酒”,周岁要做“过周酒”;老人过生日要做“祝寿酒”。还有“毕业酒”“栽禾酒”“拜师酒”“出师酒”“上梁酒”“圆屋酒”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活动,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再次,宁化以“酒”为礼盛行。在宁化的乡村,酒不仅用在喜庆筵席之上,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礼品。在他们的各种“送礼”贺喜、礼尚往来活动中,酒往往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结婚时男家内亲要送猪肉、鱼、鸡、酒、镜屏等物来祝贺婚事,这些礼物用扁担挑来,俗称“酒担”。酒一般用小酒坛装着,置于“酒担”两头,一般由男方的舅舅挑来,外甥要远远地去接“酒担”,并放鞭炮。结婚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送一定数量的肉、鱼、三牲,酒自然更不可少,但有时直接送糯米,由女方自行酿酒。还有如孩子出生,父亲须备阉公鸡一只、酒一壶、鞭炮一挂前往岳父家报喜,俗称“报姜酒”,娘家则反送鸡、蛋、酒等,俗称“送姜酒”。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