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单纯词,什么是与语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4 04:52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11-13 15:22
什么是单纯词,什么是与语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三千妖杀
  • 2021-11-13 15:34
词以语素的含量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语素是最 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从语音的形式看,语素有单音节的,其中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包括单音节、 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单纯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和音译外来词。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音译外来词,如:冰淇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八种: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名量式。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构词知识的重点。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是要把握住它们的根本区别: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而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动、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
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它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
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从感词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词、口头语词。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 多主鸟中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六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 浅”的本义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 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 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 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蝗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 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不幸中临时打比方; 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词义的演变方式有三种:
(1)词义扩大,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江”、 “河”,古义分别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所表示 的范围大于今义。如古代的鸟兽都称为禽,后来专指鸟类为禽。
(3)词义转移,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涕”原指眼泪, 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 “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同音词指语意完全不同而语音形式(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词。如“石油”、“食油”;“原因”、“元音”从字形上看,同音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形同音,如“新生”(获得新生)--新生(新生报到);一种是异形同音,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势。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主义词意义相同,在动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 如“大夫--医生”、“激光--镭射”、“土豆--马铃薯”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如 “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它可以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便语言富有变化, 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要掌握和运用同义词,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 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辨析:

1.以词的意义
(1)词义轻重不同;如“制止”大于“阻止”
(2)范围大小不同;如“词汇”大于“词语”
(3)感情色彩不同;如“成果”(褒义),“结果”(中性)“恶果”(贬义)

2.以词的运用
(1)支配对象 如“夸奖”(别人),“夸耀”(自己)
(2)搭配习惯 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
(3)具体场合 如“照像”和“摄影”,“小气”和“吝啬”,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

3.从词的内部结构
部分双音节的同义词,往往有一个音节相同, 另一个音节不同。对于这类词,可以以那个不同的音节所代表的语素上去看它们的区别。如“机智”和“机警”,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那个“智”与“警”上, “智”有“聪明”的意思,“警”有“警觉”的意思。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如:好-坏、 善-恶。以词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来看,反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渗中间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动-静、生-死、开-关。另一种是有中间状态,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先进”与“落后”。以词的本义和转义看,反义词分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两类。 “无条件的反义词”指的是单一意义或跟词的本义相对的反义词,如:热情--冷漠、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不放在具体的语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来。 “有条件的反义词”是指一组反义词中有一个跟词的转义相对,要靠语义环境来辨别。如骄傲--谦虚是一组的反义词,可是在“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这个句子中,骄傲的词义属转义,和“自卑”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的构成,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凶恶”与“善良”都是表示人的性情行为的。
(2)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的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
(3)有些词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以成为反义词。如:“春”与“秋”、“红”与“黑”。
(4)构成反义的词的词性、色彩、音节多少相同。如:“疾”只能与“徐”构成反义词,不能与“慢”构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是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慢”不是。

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 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 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 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 轻蔑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
中性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1.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是古代诗文中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 如“莫须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等,但为数不多,成语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此外还有兼语结构 如 引狼入室

2.成语语素的音、形、意义辨析
成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定型性。理解、掌握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有些成语的字有它特定的读音,不能按一般的读法去读,如“参差不齐”的“参差”读“cen ci”,不读“can 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读错,如“相形见绌”的“绌”(chu)易错读成zhuo,“苦心弧诣”的“诣”(yi)易错读成“zhi”;
许多成语的字形是确定的,不能用字形相近的字去代替它,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写成“盲”; “草菅人命”的“菅”不要写成“管”。
(2)要弄清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义。许多成语是以古代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如:“以儆效尤”,要弄清它的意义,首先弄清“儆”的意义为“警戒”,“尤”的意义为“过错”,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清楚了。
(3)有些成语的构成运用了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些现象有:
A.名词作状语 如“土崩瓦解”、“道听途说”
B.使动用法 如“独善其身”、“自圆其说”
C.意动用法 如“厚此薄彼”、“是古非今”
D.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
E.名词作动词 如“衣锦还乡”、“一面之交”

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同属于熟语的范畴, 都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炼的形式,但它们各自又有所不同。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 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凝炼、深刻,多以上面总结经验,作为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 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歇后语是在群众中流行的一种俏皮话。 它的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平时说话,引用歇语,可以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比喻型,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如“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踩着梯子吃星星--隔天远”另一类是双关型,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 “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议论中使用格言和谚语,会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说服力,歇后语虽不适用于庄重的场合,但在记叙、描写中运用它,可以收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

1.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的, 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修饰性或限制性的。名词短语的结构有:
a.定语+中心词(名、代、动、形、作定语,指示代词、数词、量词组合作定语)
b.的字短语
c.名词+方位词
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名词非主谓句; 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

2.动词短语: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其结构有:
a.动词+宾语
b.动词+补语
c.状语+动词
d.能愿动词+动词
e.状语+动词+宾语+补语
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名词非主谓句;主要作谓语,还可以作宾语、定语。

3.形容词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的短语。其结构有:
a.形容词+补语
b.状语+形容词
c.状语+形容词+补语
其用途是:带上语调,可构成形容词非主谓句; 可作各种句子成份。

4.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短语, 主谓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其结构:
a.介词+名词
b.介词+代词
c.名词+名词短语
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主谓句;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5.介宾短语:由一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的短语。 其结构是:
a.介词+名词
b.介词+代词
c.介词+名词短语
其用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可单独成句; 作状语、补语、定语。

6.复指短语:由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组成, 这两个词或短语指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其结构是:
a.名词+名词
b.代词+名词
c.名词+代词+数量词
其用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单独成句, 作状语、补语、定语。

7.固定短语 其结构是:
a.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如“高一脚,低一脚”
b.四字熟语,如“千军万马”、“移风易俗”
其用途是:作谓语、定语、状语。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人类的语言是有声音、有意义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这便是语法单位基本的特点。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我们来看下边这个句子: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这是一个最大的语法单位,我们把它尽量小的切分,就成了: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切下来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都不能再切分了,是一个个的语素了。这里的“沙发”只是一个语素,是英文sofa的译音,表达一个意义,所以不能再切分。 由此可见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一是有意义。 普通话里的单音节词不超过1400个,而语素远比这个数目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音节要代表许多个不同的意义。例如xīn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 “辛(辛苦)、新(新人)、心(心脏)、锌(锌矿)、薪(薪金)、芯(灯芯)、馨(馨香)、欣(欣喜)”等几个语素。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xīn这个音节就分别写成了不同的形式,替我们作了分析语素的工作。可是,并不能说,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汉字的形、音、义和语素的关系,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个音节代表几个语素,可以分别用几个汉字表示之外,还有如下的一些情况。 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读同一个音。例如,“副”(fù)这个字就可以代表三个语素:“副①”,表示第二的,次级的意思,如“副主任”、“副食”;“副②”,表示相称,如“名不副实”;“副③”,表示某种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一副手套”“一副担架”。 一个音节只表示一个语素,写成一个汉字。例如:shéi-谁,zěn-怎,wá-娃,sēng-僧,hén-痕,cè-恻。这种情况的例于比较少。 一个语素可以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搜集”的“搜”可以写成“蓃”,苏醒的“苏”可以写成“苏”,这就是所谓异体字。 几个不同的音节,表示不同的语素,却写成同一个汉字。例如:chā-差(差别),chà-差(差劲),chāi-差(差使),cī-差(参差)。 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可以包含两个语素。例如:“俩(liǎ)”“仨(sā)”念起来虽然只有一个音节,但实际上都包含了两个语素,“俩”即“两个”;“仨”即“三个”。 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蜈、蚣…… 有的汉字在某个场合下代表语素,在某个场合下又不代表语素。例如:“沙、发、巧、力、马、克、达”分别都是语素;而在“沙发”、“巧克力”、“马达”中,它们只作为一个音节的符号,都不是语素了。 语素如果按音节划分,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分别举例如下。 单音节语素: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双音节语素,这主要是古代的联绵字和音译外来词。联绵词,如:踌躇、狼狈、葫芦、葡萄、彷徨、徘徊;音译外来词,如:琵琶、尼龙、咖啡、咔叽。 多音节语素,主要是音译的外来词。例如:凡士林、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 单音节语素有的能独立运用,因而能独立成词,如“人、跑、我、拉、红……”这样的语素称之为“成词语素”;有的则不能独立运用,因而不能单独成词,如“民、们、机……”这样的语素称之为“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它永远不可能是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不能保证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词,例如“人民”里的“人”就不是词,它在这里是以语素的形式出现的,是“人民”这个词的组成成分,不能拆开,当中也不能插入其它成分。 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少数的语素,不仅不能独立成词,就是跟别的语素组合时位置往往也是固定的。例如:第一、老大、阿毛、剪子、画儿、石头、我们。里面的“第、老、阿,于、儿、头、们”的位置,或前或后是固定了的,不能变换。我们称这样的语素为附加成分,也有人称它们为词缀的。这种附加成分的意义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它眼前面讲到的“葡、萄、蜈、蚣”之类不同,前者有不大明确的意义,后者没有任何意义。 能独立成词的语素,词和语素的外延是重合的,一个语素一个词,这样的词叫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形成,其构造简单,无需深究。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结合构成一个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成词。关于合成词的构造关系,这里试列举几种。 一、两个语素按一定的关系组合成词,这种组合方式叫复合式。它又可以分为六种形式: 1.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分主次,它们之间是联合关系。例如: 朋友 语言 斗争 伟大 勇猛 刚才 是非 开关 东西 迟早 反正 彼此 2.两个语素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偏正关系,前一个语素是描写或限制后一个语素的: 火车 铁路 优点 重视 雪白 只要 石器 花芯 善意 豪情 前门 飞船 3.两个语素之间有一种支配关系,前一个语素表示一种行为动作,后一个语素表示受这个行为动作支配、影响的事物。例如: 革命 带头 动员 有限 干事 绑腿 守旧 安心 知己 失信 认输 鼓掌 4.后一个语素是对前一个语素加以陈述说明的,它们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地震 冬至 心疼 年轻 性急 胆怯 日出 心慌 口渴 民用 自愿 体重 其他回答①定义不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民”、“玻璃”等;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比如“人”、“图书”;短语是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言单位,“英语教师”、“科学研究”。
②作用不同,语素是构词单位,不能直接构成句子,即不能直接作任何句法成分,只有独立成词或组合成词,才有可能独立运用,如“建”和“设”都是语素,它们不能够直接构成句子,只有组成“建设”等词语,才能构成句子。
词是造句单位,直接构成句子,也可以和其他词组合构成短语再构成句子,如“花开了”这个句子就是由“花、开、了”三个词语构成。
短语也能单独使用,可以直接构成句子。如“月季花开了”,“月季花”就是一个短语。
③结构不同:语素不能切分成更小的语法单位,如“人”“沙发”,都不能切分;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更大的语法单位,如“人民”是由“人”和“民”两个语素构成。但是词不能扩展。如“白菜”是词,不能扩展为“白的菜”
短语由词组合而成,因此能够扩展。“白布”是短语,可以扩展为“白的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