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郭敬明的评价?
答案:6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30 07:01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7-29 06:11
他是我喜欢的80后作家之一,想问一下你们对他有什么评价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7-29 07:41
我很喜欢他的,他的小说都很好看,挺有才的,还有他担任编辑的最小说非常棒,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虽然有很多人不看好他但我依然觉得他最棒!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7-29 12:23
帅但太爱浪费了 一个笔记本还好几千呢不适合我们学习啊
- 2楼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7-29 11:20
一个外表开朗而内心孤单的大男孩,用自己精确的语言,用不快不慢的节奏,把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生活的颜色勾勒了出来,或是把这种感觉转化成了别人的故事,由于能够反映我们这类青年想说又不精与表达的情感,所以郭敬明成了我们所精精乐道的焦点人物。 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不想长大怕去面对成年后的惊恐,但心中却清楚的知道我自己在向成熟渐渐的靠近,挡也挡不住,于是痛苦和眼泪,只好无奈的任时光慢慢侵去童年天真的眼神,朋友之间的真诚,对生活的憧憬,慢慢的走向成熟,走想稳重,走向世故,走向没了感情的麻木,心中有多少个不情愿,但生活求高高在上,我们求无法阻挡,于是对生活敏感的作者只好把自己感受到的蜕变过程转变成精美而忧伤的文字,就酸对自己的成长所留下的文字吧! 讲诉这别人的故事却留着别人的眼泪,没有对生活深刻的感悟何以写出感动无数个读者的文字,自己想的痛苦让别人去演绎,其实最痛苦的还是自己,于是 带着眼泪和痛苦的文字也勾起了无数人 的心痛,也就是这心痛的感觉,让我们那么真切的认识了生活,也更加真切的记住了郭敬明。 我总在想为什么一个17岁的小男孩就有如此高的动察力,把自己害怕却必须触摸的生活定位的那么准确,是在看了那些刺入肌肤的文字后才赶到寒冷的,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单纯和湖涉人世。 但我也象郭敬明一样相信人性的美,我道不是不愿长大,只是怕成长真的带走我热切的心,真诚的情,带走生活的希望边成一个不会感动不会心痛不会爱只会恨的一个麻木不仁的人。 生活真那么可怕吗?能够让一个外表是那么开朗的小孩内心贮存那么多的伤感? 但我认定了善良就不会转变我永远相信真情能感动一切! 即使生活回惊涛骇浪, 我也只回做平静的港湾!!
- 3楼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7-29 10:36
是个很自负的人,不值得学习。
- 4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7-29 09:11
他写的作品很不错,我也很喜欢。
- 5楼网友:污到你湿
- 2021-07-29 08:52
作为现今风头最劲的一位青春作家,郭敬明可谓是一夜成名。但正如郭敬明本人所言,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始终是一个孩子,所以他仍处在忧伤而漫长的青春期。比如尽管郭敬明的文章写得超凡脱俗,但其实他也有对物质生活向往的一面。在《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钱的热爱,对于“繁华而苍凉”的上海的热爱。而给予了郭敬明高度的评价的曹文轩在给郭敬明《幻城》所写的序中也说郭敬明是个“小人儿”。所以作为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郭敬明是值得我们借鉴及研究的。
初读郭敬明首先被其有如汤汤大水般的语言震撼,曹文轩评价说郭敬明对“把握语言充满自信,滔滔不绝、左右逢源,无论在描物状态方面还是在剖析灵魂方面抑或是哲理性的解说方面,都无搜索语言的捉襟见肘。意象新颖,对话有古典话剧之对白一样的讲究,长短句相得益彰”“在语言的王国,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他将调动他的语词大军当成了写作的最大的快意。他更多的时候是喜欢语词大军的漫山遍野,看到洪流般的气势。”(《幻城》序)
一个人读哪些书,这些书必然对其产生某些影响。文学作品总能让人在里面发现自己,然后得到提示或是慰藉。语言风格的形成实在不是朝夕间的事,但我们依然可从其作品中挖掘出一些端倪。
如其本人的很多方面,他的语言也很极端化,《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风格完全不像是一个人的,而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郭敬明的才华。
他曾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一些作家,而其中对其文章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在我看来的有如下几位。
他说安妮宝贝和苏童都有绝世华丽的想象力和冷艳张扬的文字,而我们可以看到其散文大多数时候是以这种基调行文的。而且可以看到其文章中有些地方隐约的相似之处。比如郭敬明在《天亮说晚安》中有句文字“我明白,就像传说中那只最悲哀的鸟。对,没有脚的鸟,一直飞到死,一直不停息。”(《左》P136)而在安妮宝贝《彼岸花》中有一句“她说,我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P16)又如郭敬明有关漂泊的描写及感受很像是《彼岸花》中的林南生或是乔:“我命中注定是个漂泊的人,从一场繁华漂泊到另一场繁华或者苍凉。”(《左》P210)
又如他所说喜欢许佳、恩雅般的安静恬淡,这在其一些小说如《庄周梦蝶》等有所体现。(《左》)
另外一个让他“极度着迷”的是古龙。而古龙带给他的有“对话有古典话剧之对白一样的讲究”,有令人着迷的推理。这点他在《幻城》里毫不掩饰地说是有模仿古龙的。
另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从郭敬明的很多文章中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喜欢电影的人,他自己说他自己也许将来可以当个大导演。电影带给郭敬明的是驾驭剧情的能力,还有构造画面的能力。他的文章中经常有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这在《幻城》更是占极大的篇幅。相信每一个读过《幻城》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漫天纷飞的大雪,火一般的红莲,飘逸的雪发,俊秀的面庞,华丽的魔法,伤逝的樱花,人鱼的眼泪,凄凉的歌声,唯美的琴韵……这种种超凡脱俗的意象以及让人浪漫到窒息的对白,这一切在你脑海里组合成一幅幅绝美的震撼人心的画面。而《幻城》也因此被改编成漫画。正如郭敬明在《幻城》的后记里说的,他经常是先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再如小学生看图写话般描摹出来。
郭敬明在《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中写道“哪怕我想写一个宋朝勤劳的农民,写到最后我还是会扯到自己身上来”(《左》P64),所以我们大可以从他的文章中读出很多关于郭敬明的内心世界,即“充满疼痛与欢乐的青春世界”。
首先是来自于其文章中那无所不在的忧伤。而其忧伤大致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它在《四季歌》里这样写道“我曾经设想过我要过一种与文字相依为命的生活”(《左》P192),这应该是郭敬明弃文从理之前真正的理想(尽管他也曾表示梦想将来能作广告)。但是《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中他提及了他妈妈与他考入复旦中文系的志向意见不同,最后他作出牺牲转投理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郭敬明越活越绝望,他的忧伤有了发挥的余地。于是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郭敬明或是直舒胸臆或是含沙射影或是欲说还休地表示了悔恨和忧伤。但他明白他的命运终究无法改变,他只有在独木桥上越走越远,进退两难。
2.郭敬明曾表示“凡是跟文学沾边的孩子都不会快乐”,因为他跟文学很沾边,所以大概可以推出他很不快乐的结论。文学作品确实能带给人很多思考。而像安妮宝贝等有如刀一般的文字会把每个读者的心都划上狠狠一刀,却反而有得到安慰般的快感。像郭敬明所说的:“我需要安妮以尖锐的姿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力度对我的灵魂进行必要的穿刺,好证明我并不麻木,证明我是个好孩子”。(《左》P61)
3.寂寞。在中国,搞艺术的人毕竟不多,所以都认为自己很寂寞。而像郭敬明这样热爱文学,绘画,音乐,电影,件件不离艺术,所以寂寞在所难免。况且在郭敬明所处的城市富顺,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它是一个像农村一样的城市,或是一个像城市一样的农村”,“这里有穿着高级西装脚下踩双Nike的所谓‘先富起来’的人们,他们会在过圣诞节的时候装模作样的在圣诞树上把小天使用上吊的方式挂起来,然后抱着胳膊在一旁傻傻地笑,傻傻地欣赏他们弄出来地在风中晃动的小尸体”(《左》P211),还有在听摇滚的时候“别人总是问是不是在听刘德华”。这样一个低俗的环境可以想象郭敬明为什么会那么向往上海了。
当然郭敬明不会因美丽的忧伤而堕落,他对生活依然怀着希望,“明天的太阳总会升起,而且一定是新的”(《左》P88)。
有了忧伤,便要排遣。写作当然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当然这个时候朋友的作用也就凸显了。而之中最重要的一位恐怕要属留学日本的没有很多朋友的小A了。如他所讲,他向往小A的“安静恬淡,与事无争”。我们不排除有这样的理论,再现实中和人相处久了,就算不看到很多缺陷,却也会倦怠。所以把感情寄托在远在天边的日本再好不过。另外和真诚的朋友在一起得到语言上的安慰,或是偶尔一起放纵,这也竟是一种浪漫。
摇滚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让人的精神在音乐的冲击下得到释放。关于摇滚的描写在郭敬明的文章里也不难发现,尤其是郭敬明“最喜爱是最心疼的文字”《天亮说晚安》。这之中大概也包含了某种愤世骇俗,桀骜与个性。
旅行则是一种向往自由,逃避,漂泊与放荡,同样在《天亮说晚安》中有通篇的描写。
作为一个畅销的青春作家,难免被拿来与别人比较。而对于外界都拿来与之比较的韩寒,郭敬明没有太多的评价。只在其文章中隐讳的提到仅两次。在《四季歌》中有这样一句:“那个被媒体炒作的狂妄小子算什么,我可以更搞笑……”这句话所说的搞笑后来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上得到了体现。但郭敬明与韩寒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便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尽管风格相似,但内容也与韩寒的迥然不同。两人的生活阅历存在差异,所以两人眼中的世界也不同。郭敬明成绩很好,是“一个优秀的理工科人才”,而韩寒是科科亮红灯,所以郭敬明对现代教育的仇恨竟远不如韩寒;郭敬明大多数时候做人有理性的认识,而韩寒却是狂妄自大。但要论写作的功底,恐怕郭敬明是要超过韩寒的,因为毕竟勤奋与才华是比徒有才华更能接近成功。
郭敬明虽然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欣赏,但他依然有他不足的地方。他的散文有太过随意的嫌疑,且过于凸显自我,有失“大我”之嫌。若作为一个文学青年,这自然无可厚非,但离一个好作家似乎还有一定差距。不过我们的思想都会逐渐成熟,我们关注的问题自然会不同。就文学作品写出自我这一点,我们是大可向郭敬明学习的。
以上是我读郭敬明的一些体会。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