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怨自叹,打一动物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10:29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3-03 14:36
自怨自叹,打一动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3-03 15:13
“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号惭愧”,原意是“于是就自我悔恨,自我惭愧,白天黑夜悲伤哀号,惭愧不已”。这既是慨叹宝玉有不得其用的大才,也是曹雪芹夫子自道。在所谓的盛世中,雪芹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日子,平生才学只能“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解析: 小说《红楼梦》第一回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已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石头”故事,源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神话,是女娲神话的置换变形和大胆重构。女娲补天遗留下的一块灵性已通的石头,因无材补天,“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于是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出现了,将其携入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历经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后,回归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色空观念。“大荒,无稽,茫茫,渺渺”都是寓意荒唐无稽,虚无缥缈。作者还在书中反复强调“梦”“幻”等字,这就远远超越了神话本身,给故事定下了悲剧基调。 “石头神话”也有象征寓意功能,那无力补天的石头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化身。鲁迅说:“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家家世显赫,是当时江南的“百年望族”。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后家道开始衰落下去。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将家世的沦落与自己身上应负的中兴的责任感相连,作者产生了自愧自责的心理。脂评甲戌本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一句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偈语“枉入红尘若许年”句侧也批有“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曹雪芹认为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这隐约暗示着家族曾经对他寄予厚望,曹雪芹可能有一段时间曾为家族的中兴奔走过,但是曹家在雍正抄家之后没再兴盛起来,可以知道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好的转机,面对家族的衰落,他不能摆脱自责和悔恨,终以血泪哭成此书,向世人展示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石头”神话中他借顽石之口表示由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其中包含的就是作者老大无成的自我谴责。 “石头神话”作为一个象征性寓言,还隐指着更为深层而抽象的哲理寓意。作者通过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到历尽尘缘、“复还本质”的故事,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哲理感悟。“石头”下世为人、尘世历劫、返回大荒的生命历程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由“空”开始最后归于“空”,这是一个首尾衔接的“空”的哲学圆圈。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一生,体现的正是这个“圆圈”。在这一人生体验中,生命活动被解释为“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带有浓厚的感伤和虚无色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3-03 16:29
任务占坑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