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
榆树市
依托资源强化产业带建设
榆树市是吉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200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榆树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斤。该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依托资源优势,全市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立西部百万亩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沿“一江两河”建立了5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沿东部丘陵地带建立了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三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部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种植,并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机械化生产等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目前,三大基地突显优质优势,已成为德大、大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基地。
全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5.5万公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对此进行了大力改造。在全面实行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达到每公顷施用农肥30立方米。全市化肥施用量35万标吨,比去年32万标吨增加了9.3%;配方施肥应用了“稳磷、增氮、增钾、增锌”的技术,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此项技术的实施实现了粮食增产1.5亿斤。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装备推进工程,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百万亩全程机械化,降低斤粮成本0.06—0.10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增产粮食1亿斤。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今年全市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46.5亿斤增加到今年的48.4亿斤,增长了1.9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02亿斤;大豆增产0.4亿斤;水稻增产0.4亿斤,其它粮食作物增产0.08亿斤。实现了全市粮食总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既定目标。
江苏省兴化市
实施项目建设创新生产技术
兴化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200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市)荣誉称号,为努力发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作用,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
2005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三增”的特点:一是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0.33万亩,较上年增加12.78万亩。二是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亩均粮食单产450公斤,较上年的439公斤增加11公斤。三是农民种粮效益继续增加。在粮价较上年小幅下跌的形势下,全市种植业总产值31.44亿元,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1645元,种粮纯收入870元。
以产业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优质粮食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全市组织实施了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示范区、国家粮食水稻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90多万亩,优质中、弱筋小麦生产基地80多万亩,优质啤酒麦原料基地20多万亩。
以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为支撑,努力促进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大力组织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一是抓住良种补贴实施机遇,努力加大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推广应用。二是大力推广优质粮食高效栽培技术,巩固提高三麦免耕机条播、测土配肥、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机插秧、抛秧等先进适用技术,全市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90%以上。三是病虫害防治和抗逆减灾技术取得显著成效,面对今年三麦、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全市上下强化植保预警体系建设,坚持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病虫害损失率在3%以下。
山东省兖州市
依靠科技搞好技术服务
山东省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
2005年,兖州市按照“保护耕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的粮食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实现了持续增产增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0万亩,总产达到了43.4万吨,比上年增产0.8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1018公斤,商品率达到70%,通过粮食加工利用和市场流通等形式,全年提供商品粮总量达30万吨,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已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市、镇两级现有农业技术干部800多人,农技人员实现了定岗、定编,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达到了队伍稳、人心稳、事业心强。
建立完善科技示范带动体系。建立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和1000块高产示范田,重点示范推广了10个强筋小麦和高淀粉玉米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该市选聘了1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承包100个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1万名科技明白人。该市还投资20多万元在全市建设了20个农民科技书屋。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兖州市农业信息网、兖州市农业蔬菜信息网,建立了农业110快速反应系统,及时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扎扎实实地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据统计,今年全市配方施肥覆盖面达95%以上,肥料施用量减少了10%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深挖潜力实现八大突破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辖13个镇43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32万亩,年均粮食面积在160万亩左右,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7.97亿斤,同比增长2.27亿斤,其中小麦总产7.5亿斤,同比增长1.9亿斤;水稻总产7.18亿斤,同比减少0.47亿斤,杂粮总产3.29亿斤,全区人均占有粮食1790斤,粮食商品率75%,人均收入达到3860元,比上年人均收入3700元增加了160元。
今年,该区强化措施,狠抓了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全面丰收。主要做法:“实现八大突破”。
在国家惠农政策宣传上实现新突破,增强粮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在引导粮农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实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2.4余万亩,比上年154.9万亩扩大37.5万亩。总的调整趋势为调增主导(大宗)粮食作物面积,稳中有增小杂粮作物面积,全区粮食面积的增长为全区粮食产量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高品质和总产。2005年以来,该区大力实施科教兴粮战略,努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科技含量,全区实用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9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
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确保粮食生产“一优两高”。
在粮食政策落实上实现新突破,极大地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粮食流通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加工增值水平。把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以发挥较大的带头作用,提高全区粮食生产加工水平。
在组织领导上实现新突破,实行粮食生产奖励制。2005年,全区粮食生产层层实行包保责任制。
四川省中江县
突出项目管理搞好设施建设
四川省中江县是一个丘陵农业大县。耕地104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2004年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全县粮食总产71.21万吨。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中江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粮食生产两年跨两大步,今年粮食总产、单产和商品率创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025元,比上年增长270元。
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2.66万亩,比上年增加7.86万亩,增4.50%;亩产417.5公斤,比上年增10公斤,增2.48%;实现粮食总产76.26万吨,比2004年增5.05万吨,增7.1%,比2003年增8.08万吨,增11.9%。
为了加强粮食生产,中江县全力实施增粮增收科技项目。
2005年,在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选定10个镇、101个村、1000个村民小组进行试点。示范作物水稻面积共2064亩。培育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2890户农户,示范户水稻单产比前三年平均提高12.3%,每亩水稻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5.6%以上。建立了百亩超级稻核心区,亩产分别达到703.6公斤和715.3公斤;在10个试点镇建立的千亩超级稻示范区,面积达到2060亩,亩产达到671公斤;辐射带动了全县8万亩水稻应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核心农户3152户,其中粮食生产核心农户2000户,培训主体农户31520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05年,中央、省、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并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全年总投入2.95亿元,投资1140万元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投入1100万元,改造面积1.93万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