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言文之的翻译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4 12:38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2-23 19:45
文言文之的翻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2-23 21:02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2-23 22:35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