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史记·许衡传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19 07:52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12-19 04: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18分) 从许衡“我心有主”说开去 ①近读《史记·许衡传》一书,有一些关于人生理想的感悟。该书载,许衡与众人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有梨树,大家竞相摘吃,只有许衡强忍口渴,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却不为所动,正色答道:梨无主,我心有主。于是,他始终没有吃梨。②好一个“我心有主”!许衡秉持洁身自爱、决不盲从妄动之操守,实在可敬。 ③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而言,“我心有主”之“主”,不仅是一种应当固守的理念、一种情操、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更是一种自觉遵循的原则、法度、戒律,是一种赋予独特秉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品许衡之言,思许衡之行,仰其高尚,汗颜不已。在当今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辈亦应犹如先贤许衡那样确保“我心有主”,从而因有气节、坚贞、坦荡、无邪这样方正的人格而引为自豪,且安身立命。 ④色彩斑斓的动感世界对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使得有些人过分地投入,以至于经常忘掉了自己。纷繁多变的尘世,常有恶俗的侵蚀、浊流的冲击,惟“我心有主”方能拒绝一切野心邪念,使心境空明澄澈,保持一种难得的心态平衡,以纯真的品性走入尘世的生活,不茫然、不困惑、不彷徨,好自为之,既能够抗得住假恶丑,且懂得弘扬真善美。⑤于是,我进而从另一面又想到,倘若我心无“主”,在现实生活中恐难远离迷途陷阱,往往会昏昏然不能自拔;为赶那形形色色的时髦而疲于奔命,甚至放浪形骸,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乱了乾坤,或为纸醉金迷而心志颓废,或为物欲横流而魂不守舍。每每因心中无“主”而贪欲无度,因贪欲无度而常虑贪之不足,因纵欲而常疯癫痴狂,因贪欲得逞又常恐东窗事发而忧虑惧怕……正义的斩腐之剑凌厉出鞘,谁个腐败分子不惊慌失措,落个可悲下场?然而,悔已晚矣。眼前见过,耳际闻过,已有许多前车,难道这不能为之鉴吗?⑥惟“我心有主”才能拥住人生的自在,常能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必去谋求虚名或去追逐蝇头微利,即便是富贵亨达之前景可观,也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牢牢稳住方寸,始终把握好自己。置身于喧嚣尘世,即使无力横扫之,也能惜持身心、保全气节,不肯同流合污、蝇营狗苟,不被丝竹乱耳、浮躁搅心,而是知耻知足,视无义之财为赘疣,看无德“乌纱”如敝屣,甘于平淡中孤芳自赏、怡然自得,诚为其乐融融也。如是,“我心有主”即是幸福。(有删改)1.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中“我心有主”的深刻含义。(4分) 2.第①段引述《史记·许衡》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 3.纵观⑤⑥两节,作者为使论证更有力,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具体作用?(4分) 4.“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人考量个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同的人取舍不同,结局迥异,请举例阐述。(6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12-19 05:34
1.面对诱惑能够把握好自己,保持灵魂的高尚,从而弘扬真善美。意近即可。2.开头引述《史记·许衡》的故事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同时作为论据也证明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我心无主和我心有主这两种人的生活状态和结果作对比,突出地论证了我们要做到我心有主才能获得幸福。4.略【解析】1.试题分析:本文开头运用“许衡”的事例,引出话题----我心有主,那怎样做才会达到“我心有主”的境界。围绕第3段与第6段的内容概括出“面对诱惑能够把握好自己,保持灵魂的高尚,从而弘扬真善美”,即达到了“我心有主”的境界。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结合文章的话题以及文章的论证思路来理解。如本文围绕“我心有主”这个话题“3--6”具体阐释了“我心有主”的含义。2.试题分析:文章开票美女引用“许衡”的事例,作用有三:(1)引出本文的话题,(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开头引用的作用的能力。点评:议论文开头运用引用的作用一般有三:(1)引出本文的话题,(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试题分析:5、6两小节为了论证“我们要做到我心有主才能获得幸福”这个观点,第5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第6段从正面进行论证,二者形成对比,从而有力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点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4.试题分析:“义利之辨”,这个伦理学中道德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中国是由孔夫子最先揭举的。他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夫子这个命题中的“君子”,并非即指后来所谓“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指“劳心者”,即当时的统治阶级成员,包括来他这里学习统治道术的“士”;“小人”,也并非如后来专指“卑鄙无耻之人”,而是指“劳力者”,即被统治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隶。秦始皇以韩非的“法治”思想为指导,“奋六世之余烈,挥长策 而驭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一时,韩非的“法治”学说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但是,以法代德,“唯法为治”的结果,积累的民怨的惩罚, 秦王朝只经过十五年的短暂统治,就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继之而起的是西汉王朝。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在统一中国,夺取政权中获得成功,但在统治人民,巩固政权中却失败了。这对汉朝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认识德与法的关系,进而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伦理思想方面,这一过程即是汉朝统治者从认同儒学伦理价值观到确立儒学伦理为正统的转变过程。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中心论点举例的能力。点评:解答此题,首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列举示例即可。如本题,本文的话题为“我心有主”,根据文章内容明确“我心有主”的具体内容。然后围绕“义利之辨”来列举事例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大漠
  • 2021-12-19 06:05
哦,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