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侗族的春节习俗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14:04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4-05 07:18
侗族的春节习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摆渡翁
  • 2021-04-05 08:56
侗族的春节,叫“过年”。靠城镇附近的村寨,隆重热闹,年前,忙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除夕天,备香纸供品,燃香点烛,敬祭先祖。有的用“年饭”喂狗喂牛,以此答谢,夜间,炉火长燃,灯明不熄,喜迎新春。深夜酌茶放炮,迎新祭祖。
“杀年猪”
 杀年猪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一到腊月时分,可见侗寨天天有磨刀宰猪的情景。“杀年猪”时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同时腌制腊肉等多种年货。
“打糍粑”
糍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圆形年糕。不论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会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以备打糍粑用。打糍粑时打好的第一糍粑,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片糖或者参糖黑芝麻粉供在场的人一起品尝,共庆丰收。
“做泡茶”
侗族喜在丰收后将各种农产品制成干货,最突出的是将各种菜果做成蜜饯,靖州侗族的蜜饯有十样之多,叫做“十样饯”,有冬瓜蜜饯、南瓜蜜饯、柚子蜜饯、番茄蜜饯等。他们还将糯稻米蒸熟染上红黄绿颜色晒干,春节前用油炸熟,这就是泡茶。春节时节客人来访拜年必敬泡茶。敬茶顺序为第一道茶为蜜饯茶,甜甜的,第二道为“糖豆子”茶,既甜又香,第三道就是泡茶,滚烫辣辣的。有些地方的侗族将泡茶称为油茶。这三道茶以后才可能是汉族地方的真正的茶。
“打豆腐”
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种黄豆等各种豆类的习惯,春节则豆腐成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块,可放十天半月,为正月备下营养方便的菜肴。
“送灶王”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菩萨回天庭的日子,侗民要举行“送灶王菩萨”仪式,主要是祭拜活动,届时,会把肉煮熟,放点糠果,杯中倒上酒,点香、烧纸在灶屋内祭拜,寓意是希望灶王菩萨享用了这些美食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以“除邋遢”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十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除邋遢”
春节前几天要从山上采来新竹枝,与长竹杆扎成长把扫帚,可以直达房子的最高处,一家人认真清除房子内的灰尘等脏物,清除下来的东西需及时收拢倒在垃圾坑或焚烧掉。同时侗民会大扫除后,特别是在大年三十夜时,每个人都要洗澡、理发、刮胡须、剪指甲,把自己清洗得干干净净,换上新衣裤,寓意去旧迎新。 
“烧米酒”
 侗族爱酒,人到侗乡,一年四季皆可闻到酒香。腊月侗乡家家户户都要做米酒。侗族人做酒以缸计,一般每家都要烧制数缸。侗家米酒有三种,一种是各地都可见的烧制米酒,度数大致在30—40度;一种是不用烧的甜酒,就是用土米酒曲“拍”的甜酒酿,度数不高,存放久了还会有苦味,侗族就叫他“苦酒”,一般只有10多度,非常好喝;特别是一种“套缸酒”,是酿好的酒再加冰糖、猪板油酿制,既甜又有劲,是过年的上等好酒。 
“安家香”
 家里打扫干净后,就要请人写对联,写“家香”。所谓“家香”就是堂屋里的神龛,春节前要为神龛重新写“天地君亲师之位”、“土地神位”,有的人家不惧天地君,专写“某氏历代先祖之位”,但“土地神位”却也还是要的,都要为神龛贴上那个新对联,屋子的每个门窗也要写上新对联。
“烧高香”
 大年三十侗家早上就要在神龛上点上蜡烛,烧高香、烧纸钱,祭拜天地君亲师。各家都在堂屋中央摆上“八仙桌”,放好凳板,在桌上摆好各种祭品,放三只酒杯,倒满酒,每只酒杯上放一根筷子,筷子头朝向神龛,然后由一家之主主持祭拜仪式,在燃烧纸钱时,口里会念念有词,说明每一叠纸钱是送给哪位神仙先人的。有的还要到外面的大路口、村头、村口或土地屋等处“祭拜”一下,让在外面去世的没有上神龛亲人回家过年。完毕后放响鞭炮开始准备年夜饭。    “办年饭”
大年三十饭菜是十分丰盛的。首先必须煮一大锅米饭,够一家人吃几天,寓意饭吃不完;然后是要有鱼,一般为烧一整条鱼,当天并不吃,留着来年吃,寓意年年有余;然后是“四盘八碗”,就是要办12道菜,包括有腊肉、晻鱼、鸡蛋和青菜等。特别是要有一道青菜和豆腐,寓意一家人青青爽爽、青青白白。
(二)年中活动
“年夜饭”
  席间,家里最长辈坐上首位,儿孙辈坐下首位与左右位。过年必喝酒,不胜酒力的也可不喝。长辈宣布开饭后,晚辈需向长辈敬酒,长辈也会回敬。年饭由于菜多酒多,能喝酒的人家一般会吃很长时间,喝到尽兴处,会猜拳行令,歌声大作,由于年夜饭饭菜准备得很多,每份都吃不完,寓意年年有余,样样有余。
“坐三十夜”  
就是在三十夜这天晚上,大人一定要做到晚上十二点以后,鼓励小孩子也要坐到那个时候,侗族习惯在厨房起火楼,火楼既是煮饭烧菜的地方,也是冬天一家老小烤火取暖的场所,三十夜火楼会烧一大堆火,全家围着火聊天,扯家常,吃东西甚至看电视等。坐三十夜还是侗族煮“糖豆子”的最佳时候。“糖豆子”也是侗族待客的一道茶,一般用干黄豆、豇豆、蚕豆等豆类经几小时煮烂后放糖做成。坐三十夜正好把糖豆子煮好了,大年初一可以待客。  
“放鞭炮”  
抢年是湘西过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年后活动
  整个正月都是过年,侗民正月保存着很多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习俗。
(三)年后活动
整个正月都是过年,侗民正月保存着很多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习俗。
“捡柴喜”
捡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门捡一小捆柴禾进家门。捡柴就是捡财。捡柴喜就是捡财息。一捆柴,连枝带叶的带回去,生活的青枝绿叶,就全变成财息进了家门。出门捡财,财源滚滚,那庄户人家的日子,就比这青山还青,比绿水还长,比晨光还新了。也有一些地方将捡柴喜简单化,就是事先准备好一小捆柴火或者一块劈好的木块放在大门外,午夜12点刚过,就打开大门,立即把事先准备好的柴火拿进屋里,取义“进财”。这些柴火是三十夜里主人备好后故意靠放在堂屋门面上的,早上开门时大木块会从外破门而入,掉进堂屋内,寓意财运主动进家门。开财门后,会装香,烧纸,点青油灯,敬茶,寓意把财神迎到神龛上敬奉,希望财神永驻在自己家里。
“拜新年”
俗语云“初一儿子初二郎,初三初四朋友行”。初一一家都不出门,是儿子给父母拜年的日子,初二则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初三起亲朋好友就可以串门拜年了。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舞龙灯”
年前就会制作好龙灯,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是为“龙宝”,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是为“龙抢宝”。龙灯舞到家门口时要燃放鞭炮以示欢迎,龙灯进屋后要敬茶点香菜烧纸,走时要燃放鞭炮相送,并备红包相送,以表谢意。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04-05 10:56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
  • 2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4-05 10:14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侗年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一致。榕江瑞里、本里、保里一带选在摘禾后的十月, 俗称过禾蔸年( 侗话“ 记年高棒”) 。榕江往里选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后的辰、戌两日, 如先遇上辰日即以辰日为年(即大年初一) , 卯日为年三十。如遇戌日则以戌日为年。过侗年一般为7 天左右。榕江县七十二寨除过侗年外, 还过春节, 俗称陪年, 侗语称“ 记年卡”, 即过汉年。新年前, 家家打扫房前屋后, 杀年猪、打年粑等。新年期间, 寨上举行大规模的踩堂对歌、跳芦笙和斗牛活动。通道“侗年”, 节日的主要内容是“ 吃冻”, 即以吃冻鱼为主, 其他美酒佳肴也应有尽有, 有如过春节, 所以称为过侗年。吃冻的日期各地不同, 李姓、杨姓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杨姓祖先有八兄妹依次各吃一天。青年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地吃去, 一路吃鱼冻, 一路唱歌。吃冻鱼也有一些禁忌。有的地方禁吃黄鳝, 传说因古代侗族在迁徙中要躲避官兵, 恰好官兵看黄鳝打架去了, 人们才得以逃生, 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还有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追问要分类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