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纵囚论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2 16:45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12-02 09:28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荣 D.乃罪大恶极       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0-09-19 02:52
1.D/贼:揣度,揣摩。 2.B/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C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 3.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4.D/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5.(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3)我这样做(退让)的原因,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而以个人恩怨为后啊!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7-17 04:41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