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问题,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9 02:21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6-08 20:22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的青天是指当时是什么时间?为什么叫青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6-08 21:2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
注解:
达旦:一直到天亮。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作者与他已有七年没有团聚。又恐:一作“惟恐”,“只恐”。玉宇:指月中宫阙。不胜:经受不了。绮户:雕花的门窗。无眠:不能入睡。嬋娟:传说中月亮里的嫦娥,此指月亮。
今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出现?我端起酒怀询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廷今晚是何月何年?我想乘着长风而去,又怕在那玉石的楼台殿阁中,经受不住高冷空寒。歌舞起来也只有清影相伴,哪里比得上在这欢乐的人间!
月光转过红色的阁楼,低低地射进雕花的窗栏,照得人难睡难眠。月亮与我不应有恨有怨,为什么常在我们离别时又亮又圆?人有离别的悲痛团聚的欢乐,这件事自古以来难以十全十美。但愿我的亲人身体健康活得长久。远隔千里共同欣赏月挂中天。
讲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祖宗熙宁九年(1079)中秋节在密州的时候写的,这时他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和他的弟弟苏辙分别七年之久。当时明月清辉普照大地,长空一碧,浩渺无际,诗人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伸展,怀念着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趁着酒酣兴浓,作了这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名篇。
这是一首中秋词。上阕,因月亮而产生天上的奇妙想象;下阕,因月亮而感触到人间的实事,挥洒自如,没有任何雕琢之感。写出了清新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对整个宇宙奥秘的探索。一开头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青天”的内容。作者不仅问,而且乘风到月亮上去,可是又怕广寒宫凄冷,身居高处受不了那样寒气的侵袭。这一想象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超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词人要“乘风归去”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这里一个“归”字有神仙自喻味道,似乎他本居天宫,只不过暂时谪居人间罢了。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里陶然自乐,因而想到,天上琼楼玉宇再美也比不上人间的幸福美好。到这里词人由“超世”与“入世”的矛盾,一下子转入喜爱人间。作者通过描写他想上天而又不去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他由于在政治上受挫,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最后反又改变消极态度的思想斗争。
上阕作者经历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犹豫,下阕终于转到人间的实事。人世的悲欢离合之情,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虽然下阕仍写月亮,但它已成为一线索和陪衬,服从于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似乎看到那行空的明月,转过一座座朱红的楼阁,把它的光辉低低的照进一个个雕花的窗户,照着难以入睡的人们,引起了他的愁思,勾起了对七年深居远方的弟弟的想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他在向月亮报怨:你对人们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才圆呢?但是作者的胸襟是开朗的,他时时寻求着自我解脱,他转今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体现了作者的旷达性格。作者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使他感到:只要求有圆月和欢聚,这样全如已愿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他只好做退一步的希望,因此结句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表现了作者的祝愿彼此长寿,虽然远离千里,而能共赏这一轮明月,也不足矣的乐观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
注解:
达旦:一直到天亮。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作者与他已有七年没有团聚。又恐:一作“惟恐”,“只恐”。玉宇:指月中宫阙。不胜:经受不了。绮户:雕花的门窗。无眠:不能入睡。嬋娟:传说中月亮里的嫦娥,此指月亮。
今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出现?我端起酒怀询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廷今晚是何月何年?我想乘着长风而去,又怕在那玉石的楼台殿阁中,经受不住高冷空寒。歌舞起来也只有清影相伴,哪里比得上在这欢乐的人间!
月光转过红色的阁楼,低低地射进雕花的窗栏,照得人难睡难眠。月亮与我不应有恨有怨,为什么常在我们离别时又亮又圆?人有离别的悲痛团聚的欢乐,这件事自古以来难以十全十美。但愿我的亲人身体健康活得长久。远隔千里共同欣赏月挂中天。
讲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祖宗熙宁九年(1079)中秋节在密州的时候写的,这时他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和他的弟弟苏辙分别七年之久。当时明月清辉普照大地,长空一碧,浩渺无际,诗人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伸展,怀念着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趁着酒酣兴浓,作了这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名篇。
这是一首中秋词。上阕,因月亮而产生天上的奇妙想象;下阕,因月亮而感触到人间的实事,挥洒自如,没有任何雕琢之感。写出了清新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对整个宇宙奥秘的探索。一开头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青天”的内容。作者不仅问,而且乘风到月亮上去,可是又怕广寒宫凄冷,身居高处受不了那样寒气的侵袭。这一想象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超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词人要“乘风归去”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这里一个“归”字有神仙自喻味道,似乎他本居天宫,只不过暂时谪居人间罢了。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里陶然自乐,因而想到,天上琼楼玉宇再美也比不上人间的幸福美好。到这里词人由“超世”与“入世”的矛盾,一下子转入喜爱人间。作者通过描写他想上天而又不去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他由于在政治上受挫,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最后反又改变消极态度的思想斗争。
上阕作者经历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犹豫,下阕终于转到人间的实事。人世的悲欢离合之情,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虽然下阕仍写月亮,但它已成为一线索和陪衬,服从于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似乎看到那行空的明月,转过一座座朱红的楼阁,把它的光辉低低的照进一个个雕花的窗户,照着难以入睡的人们,引起了他的愁思,勾起了对七年深居远方的弟弟的想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他在向月亮报怨:你对人们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才圆呢?但是作者的胸襟是开朗的,他时时寻求着自我解脱,他转今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体现了作者的旷达性格。作者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使他感到:只要求有圆月和欢聚,这样全如已愿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他只好做退一步的希望,因此结句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表现了作者的祝愿彼此长寿,虽然远离千里,而能共赏这一轮明月,也不足矣的乐观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6-08 23:32
青天是指天空而已,并不代表时间的。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时间在第一句表现啦——明月,夜晚!
- 2楼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6-08 22:25
指中秋。青天就是天,青色的天。有个歌唱的,天青色等烟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