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捉五本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01:06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3-01 19:19
什么叫捉五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3-01 20:11
龙就是同一种花色从一到九; 捉五就是单吊一张五万,比如四万六万,胡五万;但是三万四万胡五万、六万七万胡五万就不能算是捉五 补充一下,一楼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3-01 20:36
打麻将讲究“捉五魁”,就是已有四万和六万,得到五万后“胡牌”。打牌的多会玩这个花样,但少见有人去追究它的来历——五万为什么又叫“五魁”,还要把它捉住?
现在玩的麻将牌,问世时间并不早,据研究大概初现于清代晚期的咸丰、同治(1851-1874)年间,其前身纸牌,则历史悠久。麻将牌面图案筒、索、万,就是纸牌中的钱、贯、万贯,二者玩法也基本相同,可说是同一种游戏,只是牌的材质、形状不一样而已。纸牌由古代的“叶子”传承演化而来,从明代到民国一直广为流行,直到近几十年才退出舞台。它的“万贯”一门印有人物图像,而且是水浒人物,保持着叶子戏的最初面貌。麻将则不再刻画人物,并将“几万贯”三字简化“几万”。这因为纸牌是印刷的,可大量复制,图案复杂些无所谓;麻将逐个雕刻,只能尽量简化图案以节约成本,稳定质量。麻将图案抽象化,隔断了它与其初型“叶子”之间的联系,让今人不再知道它的来历。
纸牌上那个泄露天机的字,就是“五万贯”的“奎”字。它将语言中的“五kui”与牌中的“五万”直接联系起来。看来常写的“魁”只是个记音符号,正确的写法应是“捉五奎”?问题又来了。“五奎”是什么?这就涉及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秘密。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下纸牌游戏“叶子戏”详细情况的,是明代昆山人陆容的《菽园杂志》。其书卷十五说:
斗叶子之戏,吾昆城上自士夫,下至僮坚皆能者。予游昆痒八年,独不解此。人以拙嗤之。近得阅其形制,一钱至九钱各一叶,一百至九百各一叶,自万贯以上皆图人形,万万贯呼保义宋江,千万贯行者武松,百万贯阮小五,九十万贯活阎罗阮小七,八十万贯混江龙李进,七十万贯病尉迟孙立,六十万贯铁鞭呼延绰,五十万贯花和尚鲁智深,四十万贯赛关索王雄,三十万贯青面兽杨志,二十万贯一丈青张横,九万贯插翅虎雷横,八万贯急先锋索超,七万贯霹雳火秦明,六万贯混江龙李海,五万贯黑旋风李逵,四万贯小旋风柴进,三万贯大刀关胜,二万贯小李广花荣,一万贯浪子燕青。
对本文来说,重要的是这句:五万贯黑旋风李逵。原来,不是要“捉五魁”,也不是要“捉五奎”,而是要“捉五逵”,古今打牌人都想捉住的是李逵。
陆容说的“叶子之戏”,是景泰(1450-1457)年间的玩法。至嘉靖(1522-1566)时潘之恒作《叶子谱》,所述牌色人物又有变化,其四十万贯为李逵,五万贯则为混江龙李俊。李逵何时回归“五万贯”史无记载,但可以推测。清代叶子牌从4门40张,变为3门30张,取消了十万贯一门,十位好汉被迫下岗,李逵正在其中。也许就在此时,李逵替代李俊重回五万贯。到清末,纸牌去发明之初愈来愈远,人们对其设计初衷已不甚了了,以至于五万贯上的“李逵”讹变为一个“奎”字。到麻将时代,李逵在牌面图案中已了无踪迹,但在语言中却通过“捉五逵”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神奇的事。
叶子、纸牌、麻将,都是民间游艺之具,和古代无数发明一样,是在生活中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的。其兴替沿革的大脉络,经前人研究已比较清楚,但如果非要找出具体的发明人和发明时间,恐难如愿。历来论述无论详略,都有矛盾龃龉之处,材料不足,也不能详辨。从陆容所说情况看,绘有水浒人物图像的叶子戏,在他上学时已大行其道,其时在景泰二年(1451),水浒叶子产生的年代自然早于这一年。
把“五万”叫成“五逵”,源于这张牌由李逵命名,应是成立的。那为什么要说“捉”呢?我觉得这与叶子牌最初的设计思想有关。过去人们对叶子为什么要画水浒人物,而且要与银钱结合起来,也是众说纷纭,像陆容就认为,“宋江等皆大盗,作此者盖以赌博如群盗劫夺之行,故以此警世”。但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从人性角度看,从古至今,人们玩游戏,是为了在虚拟世界中释放被现实压抑的欲望,没有谁是来受正统教育的。所以水浒叶子戏的取义,极有可能不是扮强盗,就是捉强盗。清人王士禛就主张后者。他在《居易录》卷二十四中说:
宋张忠文公叔夜,招安梁山泺榜文云:“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义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者,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今斗叶子戏,有万万贯、千万贯、百万贯、花红递降等彩,用叔夜榜中语也。
张叔夜榜文经近人余嘉锡考证查无实据。但是扮官兵捉强盗,确实符合民间游戏取义的心理。从“捉五逵”来看,既然“五逵”是远从明初遗留下来的语言化石,现在的麻将术语如“碰”、“胡”等也都起源甚早,“捉”也可能具有极深历史渊源。如此,这个“捉”字,可为“捉强盗”说提供一个旁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