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鸦片战争后,纺与织,织与耕是如何分离的?为啥就分了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20:05
  • 提问者网友:謫仙
  • 2021-03-09 13:54
鸦片战争后,纺与织,织与耕是如何分离的?为啥就分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3-09 13:59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外国殖民经济的侵略,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你想嘛:原来中国的农民是既耕地又织布,但是外国人来了开设机器工厂,卖便宜的布,农民自己织布还没有去买划算,当然选择不织布了……追问不织了,那纺和耕呢追答你想问纺与织吧? 一开始纺织还不是成套的,农民还可以自己用丝绸纺成线,但是织布就可以拿去给工厂了。所以江南一带一开始的机户就是那些工厂主将丝给机户回家纺成线,然后交给工厂织。这就是纺与织的分离追问那为什么鸦片战争后纺与织就分离了追答- -! 我上面段不就解释了吗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我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更为加剧了,国门打开了嘛追问那打开了他们就不织了,还纺不追答纺还是存在的,其实织也是有的。你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纺织分离了。主要是叙述当时的大环境状况,其实很多地区纺织还是手工的。 而大部分纺都是农民完成的,如上所说,那个时候纺不需要机器也可以完成,而织用机器比手工效率高很多。(蒸汽机……)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3-09 14:27
个人认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要先了解背景的,在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农户的生产活动已经主要不是依靠单纯的粮食类的生产,家庭种植蚕桑、家庭纺织的比例不断扩大。也就是说,这个地区这一时期,家庭既有农耕,也有纺纱,也从事织布,并且在这些家庭中纺织比例是大于农业的。这实质上反应了农业生产在向商品经济转化。(后来的鸦片战争加快了这一转变。)
其次,纺是指纺纱成线,织是将纱线织成布。纺织是包含两者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家庭纺织业使用土纱织土布的。
当大量洋纱进入,他们占据了质量和价格的优势,纺布业者更乐意购买。所以,土纱市场就逐步的减少,家庭的纺纱业就日益维艰了。这就是“纺”与“织”分离。
另一方面,家庭织布以前使用土纱,很快大量的人开始用洋纱织布,但他们的效率还是跟不上,洋布更加美观,而且还便宜,自然土布的市场份额也慢慢背挤占了。
这样一来,在这些农村地区,人们慢慢的不愿意从事无利可图的纺织了,“纺”与“耕”就慢慢分离了。
当然您可能还会说,家庭既然包括了纺纱和织布,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土纱、用自己的土布呢,呵呵,您可要知道,他们的纺织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生活需要,大部分是要投入市场的,用土纱织土布,您想想后果吧。
当然,我们始终强调的是这只是在局部地区的,所以也只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广阔的农村地区,甚至在江浙一带,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是慢慢地走向解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