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再创历史现象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21:41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2-10 09:20
西游记再创历史现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2-10 09:37
节目中,当年“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带来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的“传家宝”,那是一件由无数块瓷碎片拼出来的《西游记》元青花瓷器。据说早在元代就已经有了《西游记》的杂剧,这件瓷器描画的是取经之后的故事,上面孙悟空的紧箍咒都已经消失不见。整件瓷器做工精致,人物活灵活现,这是马老在扮演猪八戒之后友人推荐的宝贝,而马老将其定义为传家宝不但反映了当年拍摄时的经历,也希望可以将《西游记》“惩恶扬善”的精神传承下去。
据悉,“白龙马”的扮演者王伯昭,也带来一件扮演该角色之后收的宝贝:一个雕刻着龙图案的清代镏金马鞍。这正与他在《西游记》剧中白龙马的形象颇具渊源。
据悉,“白龙马”的扮演者王伯昭,也带来一件扮演该角色之后收的宝贝:一个雕刻着龙图案的清代镏金马鞍。这正与他在《西游记》剧中白龙马的形象颇具渊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2-10 10:18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西游记》插画(19张)《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仿佛说书人或者戏台就在你面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其缺点则是说书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话文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奸猾之处,颇有西域语趣;大量赞赋诗词,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让读者满眼珠光宝气、玉宇琼枝、如梦如幻、恍如仙境。这些“仙境”在佛教来说并非仅仅是幻象,确实是佛教统治理念下应有的风景,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公、贵族阶层,千百年来都能过上比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适合城邦制,往往能“饶益”一方土地!《西游记》更加市侩化。《西游记》大量降妖伏魔历险情节设计,与佛教重视“力”、“无畏”有关。 《西游记》的文体实际上是一种佛经体,其构思、体裁、情节、表现方法均来自佛经故事,佛经故事大量使用幻想、夸张的构思方式;使用神变、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异变(地动、地裂、大火等)、离魂、梦游、入冥(地狱)、升天、游历它界(龙宫、大海等)等等情节,更多用比喻修辞方法。《大涅槃经》里提出八种:“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接着对它们举例作了解释。《大智度论》又指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这即是所谓“假喻”和“实喻”,特别常用的还有所谓“博喻”, 即并列多种比喻。这些在具体作品里触目皆是,就不胜列举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