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业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2 20:32
- 提问者网友:
- 2021-12-22 02:24
口业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12-22 03:48
问题一:“造口业”是什么意思? 其实“造业”这个词语没汉语语境中那么可怕。“业”这个词在梵文中是karma,就是“行为”。按作用方式分身、口、意三种,按伦理性质则可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人说话,不管说什么话,都可以说是在“造业”,只不过造的有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不善不恶业)三种。
您的体问,其实意思应该是“算不算造恶口业”。依据唐朝华严宗大德法藏法师的《梵网疏》:
“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横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不断语、鄙恶语、不喜闻语、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T40.624.3)
据此,在开玩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会因玩笑而生起“烦恼”、“痛苦”、“嗔恨”、“不喜”等,说“小笨蛋”,不算作恶口业,当然更不算善口业,而是“无记口业”;倘若是引起了对方的烦恼等,则仍然算恶口业。
如果从戒律学的角度说,五戒和菩萨戒贰要求是不同的。这稍有点复杂。
在中国,五戒的基本行法类似于四分律,即一个罪的完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罪想、兴方便、事遂。所谓“罪想”就是说它必须有主观故意,无意不算;所谓“兴方便”就是采取种种达到目的手段;所谓“事遂”就是这个罪的效果达到,比如杀罪中的命亡、盗戒中的物离地等。这样的话,既然话已经说了,那么第二条是具备的;关键是要看第一条和第三条,即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恶意,以及对方有没有因你说的话而生起烦恼、嗔恨。如果两条之中任意一个不具备,也分情况。若是你有恶意而他不生烦恼,应该属无犯;如果你无恶意而他生烦恼,则属可悔罪。这个可参照《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关于妄语的规定。是类似的。
而菩萨戒则要严格得多。菩萨戒中有一条是“故起犯戒心戒”,因此中国的菩萨戒行法向来认为“只要起了犯戒心,都是犯”。因此,只要有恶意,不论如何,哪怕连话都没说,都是犯。
综上所述,关键有两条:一是看对方有没有因玩笑而生烦恼或嗔恨;二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般人的要求、五戒优婆塞的要求,还是菩萨戒的要求。问题二:造口业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造孽的意思,为了防止被和谐,中间加一个字符隔开。网络上这种现象很普遍,如经常有碰到两个字之间加上“垩”的,还是按没加之前的意思理解。问题三:口业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为靠嘴吃饭的人,或者是能说会道,或用嘴品尝什么,是一种职业问题四:口业是什么意思 是嘴犯的错误,造了口业,说了不好的语言叫口业,祸从口出,讲闲话,事非,之类的问题五:守口业是什么意思 身、口、意三业都是佛门说法,都是守口业是佛门的一种修行,即积口德
言语不当很容易坏事,很容易教别人起误会,甚至於与一些人结了冤仇都不知道,所以说无意当中说话得罪人。所以过去老师教学生,处大众之中或者陌生人里面,我们如何相处?多听少说,以免口过,多听少说。
佛门口业:
口业(梵语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略提五点:
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
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
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只劫修来的。
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碍,众生喜悦。问题六: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哪些具体含义? ”口业可以不说,身业可以不做”.这种解释.不正确.
佛经的说法是:
身业不是不做.而是:不杀.不盗.不吟.
口业不是不说.而是:不妄.不两.不歧.不恶.
意业不是不想.而是: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这是佛教的十善业道.是修行佛法的基础.
同时也是.佛教所规定的.去天堂的条件.
佛教与基督教不同.佛教不认为:”信佛的去天堂.不信佛的去地狱”.
佛教认为:十善业道者.去天堂.十恶业道者.去地狱.问题七: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哪些具体含义?求解 ”口业可以不说,身业可以不做”.这种解释.不正确.
佛经的说法是:
身业不是不做.而是:不杀.不盗.不吟.
口业不是不说.而是:不妄.不两.不歧.不恶.
意业不是不想.而是: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这是佛教的十善业道.是修行佛法的基础.
同时也是.佛教所规定的.去天堂的条件.
佛教与基督教不同.佛教不认为:”信佛的去天堂.不信佛的去地狱”.佛教认为:十善业道者.去天堂.十恶业道者.去地狱.问题八:口业和意业哪个严重?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口业,什么是意业。
口业: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但通常用来指妄言、恶口等四类不好的话语。
意业: 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
《忏悔偈》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由此可知人之所以会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皆是由于贪、嗔、痴造成的。由于此三毒的缘故,人说妄言、绮语……也就是说造了口业,而三毒属于意业,故知由意业而造口业,所以我认为意业重于口业。希望你能采纳。问题九:佛教口业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不善的口业有四种,妄语、是说假话,
两舌、挑拨离间,
恶口、骂讽刺,
绮语、说无意义的话
善业的于此相反,就是真实语,和合语,柔软语,有意义语。
您的体问,其实意思应该是“算不算造恶口业”。依据唐朝华严宗大德法藏法师的《梵网疏》:
“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横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不断语、鄙恶语、不喜闻语、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T40.624.3)
据此,在开玩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会因玩笑而生起“烦恼”、“痛苦”、“嗔恨”、“不喜”等,说“小笨蛋”,不算作恶口业,当然更不算善口业,而是“无记口业”;倘若是引起了对方的烦恼等,则仍然算恶口业。
如果从戒律学的角度说,五戒和菩萨戒贰要求是不同的。这稍有点复杂。
在中国,五戒的基本行法类似于四分律,即一个罪的完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罪想、兴方便、事遂。所谓“罪想”就是说它必须有主观故意,无意不算;所谓“兴方便”就是采取种种达到目的手段;所谓“事遂”就是这个罪的效果达到,比如杀罪中的命亡、盗戒中的物离地等。这样的话,既然话已经说了,那么第二条是具备的;关键是要看第一条和第三条,即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恶意,以及对方有没有因你说的话而生起烦恼、嗔恨。如果两条之中任意一个不具备,也分情况。若是你有恶意而他不生烦恼,应该属无犯;如果你无恶意而他生烦恼,则属可悔罪。这个可参照《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关于妄语的规定。是类似的。
而菩萨戒则要严格得多。菩萨戒中有一条是“故起犯戒心戒”,因此中国的菩萨戒行法向来认为“只要起了犯戒心,都是犯”。因此,只要有恶意,不论如何,哪怕连话都没说,都是犯。
综上所述,关键有两条:一是看对方有没有因玩笑而生烦恼或嗔恨;二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般人的要求、五戒优婆塞的要求,还是菩萨戒的要求。问题二:造口业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造孽的意思,为了防止被和谐,中间加一个字符隔开。网络上这种现象很普遍,如经常有碰到两个字之间加上“垩”的,还是按没加之前的意思理解。问题三:口业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为靠嘴吃饭的人,或者是能说会道,或用嘴品尝什么,是一种职业问题四:口业是什么意思 是嘴犯的错误,造了口业,说了不好的语言叫口业,祸从口出,讲闲话,事非,之类的问题五:守口业是什么意思 身、口、意三业都是佛门说法,都是守口业是佛门的一种修行,即积口德
言语不当很容易坏事,很容易教别人起误会,甚至於与一些人结了冤仇都不知道,所以说无意当中说话得罪人。所以过去老师教学生,处大众之中或者陌生人里面,我们如何相处?多听少说,以免口过,多听少说。
佛门口业:
口业(梵语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略提五点:
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
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
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只劫修来的。
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碍,众生喜悦。问题六: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哪些具体含义? ”口业可以不说,身业可以不做”.这种解释.不正确.
佛经的说法是:
身业不是不做.而是:不杀.不盗.不吟.
口业不是不说.而是:不妄.不两.不歧.不恶.
意业不是不想.而是: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这是佛教的十善业道.是修行佛法的基础.
同时也是.佛教所规定的.去天堂的条件.
佛教与基督教不同.佛教不认为:”信佛的去天堂.不信佛的去地狱”.
佛教认为:十善业道者.去天堂.十恶业道者.去地狱.问题七: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哪些具体含义?求解 ”口业可以不说,身业可以不做”.这种解释.不正确.
佛经的说法是:
身业不是不做.而是:不杀.不盗.不吟.
口业不是不说.而是:不妄.不两.不歧.不恶.
意业不是不想.而是: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这是佛教的十善业道.是修行佛法的基础.
同时也是.佛教所规定的.去天堂的条件.
佛教与基督教不同.佛教不认为:”信佛的去天堂.不信佛的去地狱”.佛教认为:十善业道者.去天堂.十恶业道者.去地狱.问题八:口业和意业哪个严重?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口业,什么是意业。
口业: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但通常用来指妄言、恶口等四类不好的话语。
意业: 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
《忏悔偈》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由此可知人之所以会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皆是由于贪、嗔、痴造成的。由于此三毒的缘故,人说妄言、绮语……也就是说造了口业,而三毒属于意业,故知由意业而造口业,所以我认为意业重于口业。希望你能采纳。问题九:佛教口业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不善的口业有四种,妄语、是说假话,
两舌、挑拨离间,
恶口、骂讽刺,
绮语、说无意义的话
善业的于此相反,就是真实语,和合语,柔软语,有意义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12-22 04:49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