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0 15:47
- 提问者网友:山高云阔
- 2021-11-20 03:15
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11-20 04:08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这种分宫联套体制,既符合事物从发生、发展到转变、结束四个阶段的顺序,同时可以按剧申人物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情节和场面。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西厢记》共有五本,分别为: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每一本里都有“楔子”和“四折”,具体可见: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w/wangshipu/xxj/
回答者: 催醉 - 六级 2006-5-18 00:13
其他回答 共 1 条
检举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在音乐歌舞、角色行当、服饰化妆,以至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下面我们仅就它的剧本结构,即它的文学剧本形式,谈一下它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特点。
一、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折,也写做“摺”,大约当时备演出用的剧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册子上的,故称“折”。一折,大致相当于后世戏剧的一幕,也就是按照剧情的发展划分成的几个大段落。一般说来,一个戏的矛盾冲突,总是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阶段,而元杂剧的四折,一般也就是按照这一要求来写的。如以《窦娥冤》为例,第一折写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来到窦娥家,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这是矛盾的开端;第二折写窦娥拒绝逼婚,打官司时桃机太守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这是剧情的发展;第三折写窦娥负屈衔冤,被押往刑场受刑,而天忽然六月降雪,这是这出悲剧的高潮;第四折写窦天章为女报仇,恶人被惩,戏剧矛盾得到解决。一般说来,一剧四折是元杂剧的定式,是当时剧作家所谨守的,只有很少数本子是例外。那么如果故事很长怎么办呢?那就可以连写几本,但每本仍是四折,如杨景贤(一说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为六本二十四折;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为五本二十一折,其中只有第二本是五折,算是有一点儿突破。
杂剧例定每本四折,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另外却可以添加被称做“楔子”的场面。所谓“楔子”本是木工行业的用语,杂剧中借用来表示“插入”的意思。“楔子”多冠于全剧的开头,有介绍人物,埋伏剧情线索的作用,这就相当于“序幕”;但有时也加在折与折之间,起着前后折的联系作用,则相当于“过场”。“楔子”与“折”不同的地方是它只是补充,而不是主场。有的剧用一个或两个“楔子”,而有些剧则根本不用。如根据明人臧懋循编的元人杂剧总集《元曲选》来统计,在所收的一百个剧本中,其中六十九个剧有“楔子”,多数用在剧首,少数用在折与折之间;而其余三十一个剧则没有“楔子”。在有“楔子”的剧中,一般以用一个为常见,故前人曾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四折加一楔子
《西厢记》共有五本,分别为: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每一本里都有“楔子”和“四折”,具体可见: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w/wangshipu/xxj/
回答者: 催醉 - 六级 2006-5-18 00:13
其他回答 共 1 条
检举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在音乐歌舞、角色行当、服饰化妆,以至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下面我们仅就它的剧本结构,即它的文学剧本形式,谈一下它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特点。
一、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折,也写做“摺”,大约当时备演出用的剧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册子上的,故称“折”。一折,大致相当于后世戏剧的一幕,也就是按照剧情的发展划分成的几个大段落。一般说来,一个戏的矛盾冲突,总是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阶段,而元杂剧的四折,一般也就是按照这一要求来写的。如以《窦娥冤》为例,第一折写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来到窦娥家,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这是矛盾的开端;第二折写窦娥拒绝逼婚,打官司时桃机太守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这是剧情的发展;第三折写窦娥负屈衔冤,被押往刑场受刑,而天忽然六月降雪,这是这出悲剧的高潮;第四折写窦天章为女报仇,恶人被惩,戏剧矛盾得到解决。一般说来,一剧四折是元杂剧的定式,是当时剧作家所谨守的,只有很少数本子是例外。那么如果故事很长怎么办呢?那就可以连写几本,但每本仍是四折,如杨景贤(一说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为六本二十四折;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为五本二十一折,其中只有第二本是五折,算是有一点儿突破。
杂剧例定每本四折,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另外却可以添加被称做“楔子”的场面。所谓“楔子”本是木工行业的用语,杂剧中借用来表示“插入”的意思。“楔子”多冠于全剧的开头,有介绍人物,埋伏剧情线索的作用,这就相当于“序幕”;但有时也加在折与折之间,起着前后折的联系作用,则相当于“过场”。“楔子”与“折”不同的地方是它只是补充,而不是主场。有的剧用一个或两个“楔子”,而有些剧则根本不用。如根据明人臧懋循编的元人杂剧总集《元曲选》来统计,在所收的一百个剧本中,其中六十九个剧有“楔子”,多数用在剧首,少数用在折与折之间;而其余三十一个剧则没有“楔子”。在有“楔子”的剧中,一般以用一个为常见,故前人曾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四折加一楔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