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急,请问有机肥中碳氮比中,碳、氮的分析方法标准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4 07:23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11-23 16:21
急,请问有机肥中碳氮比中,碳、氮的分析方法标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11-23 17:29
绿苗壮种植专用菌使用技术
 
(一)绿苗壮(种植专用菌)产品介绍
主要成分:发酵系丝状菌群、根瘤菌、芽孢杆菌、光合菌、放线菌等十属八十多种微生物
有效活菌总数≥100亿cfu/ml
产品性状:红褐色液体(有少许沉淀)
保质期:1年
产品作用
1、合成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等各种生理活性物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植物代谢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种子发芽,早开花,多结果,提前成熟期;
2、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团粒化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透气性能,消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肥力,逐渐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3、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减轻并逐步消除土传病虫害和连作障碍;
4、分解化肥、农药残留,提高产品品质,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
5、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促进根系吸收,提高吸收养分能力;
6、分解有机肥中的重金属,降解有毒、有害物质,防止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
7、加速粪便腐熟发酵,消除臭味,提高肥效。
使用方法
1、作物喷施:将绿苗壮与水稀释500-1000倍喷洒在植物表面或者灌根;
2、制作肥料:牛粪、猪粪等畜禽粪便掺入秸秆、稻壳、锯末等,按绿苗壮与红糖与物料比例1:1:300-500,水20-30%(视物料水分增减水量),均匀喷洒混合后堆积发酵,等出现白色菌丝或有酸味酒糟味即发酵成功;
3、制作防虫液:将绿苗壮、红糖、食醋、白酒(30度以上)、清水按1:1:1:1:10的比例备料;从育苗期开始,即可喷洒防虫液500倍稀释液(页面喷洒)。
(具体操作使用方法见说明书)
应用范围
广泛适用于土壤改良、粪便发酵、秸秆发酵、生物有机肥发酵、防虫液制作、各种农作物、瓜果蔬菜、园林果木、食用菌、花木盆景种植等。
注意事项
1、本品为活菌制剂,活性较强,请置于阴凉避光场所保存;
2、瓶底有少许沉淀属正常现象,不影响质量,可放心使用;
3、瓶内若有气体产生,请缓慢打开以免外溢;
4、禁止与抗生素、激素、杀虫剂、杀菌剂、消毒剂、强酸强碱类物质混合使用;
5、配制稀释液时,如用自来水,应先放置一天后使用;
6、出现腐臭或其他刺鼻怪味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二)绿苗壮(种植专用菌)在肥料上的应用
 
发酵生物有机肥原料及条件
一、原料选配
原则上讲,凡是能够用来制作传统堆肥的原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生物有机堆肥。主要包括畜禽粪便、人粪尿、作物秸秆、杂草、落叶、糠麸、渣糟、饼粕等有机物料,有时还要添加磷矿粉、尿素和石灰等无机材料。石灰作为添加剂时应注意用量,过多会造成PH值上升,造成氨的过量损失。原材料在选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氮、磷、钾的控制。堆肥基料中氮、磷、钾含量是生物有机肥的养分基础,必须根据各类原材料的养分含量计算出堆肥的基础养分。
2、    C/N比。堆肥过程中,碳素是堆肥微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也是微生物细胞构成的基本材料。在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每合成1份体质碳素,要利用4份碳素作能量。因此,微生物在生长繁殖时最佳C/N比应为(25~35):1。微生物在分解含碳有机物的同时,利用部分氮素来构建自身细胞体。氮是构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氨基酸、酶、辅酶的重要成分。
一般情况下,C/N比过高,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氮素来源受到限制,微生物繁殖速度低,有机物分解速度慢,发酵时间长;有机原料损失大,腐殖质化系数低;并且堆肥产品C/N比高,施入土壤后容易造成土壤缺氧,使作物生长发育受限。C/N过低,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来源受到限制,发酵温度上升缓慢,氮过量并以氨气的形式释放,有机氮损失大,还会散发难闻的气味。所以合理调节堆肥原料中的碳氮比,是加速堆肥腐熟、提高腐殖化系数的有效途径。
常见的有机固体废弃物含碳量在40%~55%,但氮含量变化大。禾本科植物的C/N比较高,约为40~100之间;畜禽粪便、城市污泥C/N比较低,约为10~30。为达到理想的堆肥效果,通常用C/N比较高的秸秆粉、草炭、蘑菇渣等与C/N比较低的畜禽粪便、城市污泥等进行混合调整。在堆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作用,有近2/3的碳素会以CO2的形式释放出来,剩余部分与氮素一起合成细胞生物体,所以堆肥化过程是一个C/N比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过程,腐熟堆肥的C/N比一般为15:1左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11-23 18:41
请参考NY525-2012有机肥标准,里面有具体的测试分析方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