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14:01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12-24 18: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见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再造的必由之路。(节选自柴文华《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有删改) 1.为什么说“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需要精神慰藉。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而不适宜于解决精神的问题。 C.中西文化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下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讲竞争缺乏互助,缺少从尚情毋我的视角看待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从解决物质的问题(求生存)到解决精神的问题(精神的不安宁)的需要。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 C.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宁的时代。 D.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闭,使文化达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粱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所以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B.贺麟的以自由主义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对待中外文化的文化观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 C.梁漱溟从西方心理学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D.在如何融会不同文化为我所用上,贺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为实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12-24 18:32
1.C 2.D 3.D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12-24 18:48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