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先参加什么取得什么功名;再参加什么取得什么的功名,第一名被称为什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11:22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2-26 08:11
(接上)然后参加什么取得什么的功名,第一名被称为什么;最后参加什么取得什么的功名,第一名被称为什么,第二名被称为什么,第三名被称为什么。孔乙己曾参加过什么,范进则参加过什么而获取什么的功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迟山
  • 2021-02-26 08:57
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是不一样的,我说一下清朝的。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进士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duile
  • 2021-02-26 10:17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是读书人先参加(院试 )取得(生员 )的功名;再参加(乡试 )取得(举人 )的功名,第一名被称为( 解元 );然后参加(会试 )取得(贡士)的功名,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最后参加(殿试 )取得(进士 )的功名,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第二名被称为(榜眼 );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孔乙已曾参加过(解试0范进则参加( 乡试)而获取(举人 )的功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