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经时经常提到的恒时是什么时间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1 08:00
- 提问者网友:欲望失宠
- 2021-03-31 23:41
在诵经时经常提到的恒时是什么时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4-01 00:23
恒时不是具体时间,而是状态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在一切时中,应当具有这样三种,第一就是身体中恒时应当具有心,第二就是在床榻或坐垫上恒时应当有身体,第三就是心中恒时应当有放松、安祥的状态。这样就是安定之相,可以用来修道。相反,假如身体中没有心,坐垫上也是空空的,心里也是紧张、急躁,那就可以断言,这只是一个散乱者,在修法上不会有任何成就,完全是散乱、流转的恶相,结果必定一事无成,只是浪费人身而已。
身体恒时应有心:
有人会起疑问:我的心从未离开过身体,强调这一条有什么必要?身体当中无心,那是死人,不是说我。
实际上,一念不在,就是如同死人。虽然身体还在,但是精神已经从六根门头流出,不是如同死人吗?比如一个人上网,眼识、耳识、第六意识完全从根门出去,一直在网上游荡。我们在他旁边观察,见到电脑旁边只是一个肉团,实际精神早已出去,甚至周围发生之事都不知道。这样就是身体当中没有心,正知正念完全丧失。这样的串习一再坚固的话,后果极为可怕,最后心识完全散逸,无法收摄,会变成一种游魂状态,对于家庭、事业和修行,都不可能关心,最终会丧失健全的人格。
所以,心应当收摄,不要让它从六根门头放逸出去,要让它时时安住,这样才能止住流转,向内摄心一处,现前清净的智慧。
《法句经》上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有位道人,在河边树下修道,十二年中不能除贪,只是心里忆念六欲,不能得道。佛知道此人可以度化,就化作沙门,在树下与他共宿。不久,月亮出来了,有一只乌龟从河里钻出,爬到树下。又有一只水狗想咬乌龟,乌龟马上把头、尾和四只脚全部缩入壳中。等水狗走得稍远时,乌龟很快伸出头尾和四脚,行走而脱险。佛所化的沙门,就此启发道人说:“我看世人不如此龟,世人不知无常,放纵情识,生死无有其他原因,唯一是以意所造。”即说偈言:“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意思就是,要如乌龟一般收藏自己的六根识,防护自心要象守护城门一样,以智慧和魔战,胜利则能远离过患。
现时环境极为浊恶,如果心不能安住在身体中,那就象乌龟伸出头尾和四脚一样,决定会被外境凶恶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会被六尘淹没。
这个龟狗的比喻非常贴切。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对游戏机着迷的人,确实就象心识被网络、游戏机咬住一样,整个人的精神完全钻入网络或游戏里面出不来,变成一种心识出窍的活死人。所以,身体当中一定要有心,在城市当中更要严密护持,否则自己的心被六尘水狗吃掉,还不知道。
床塌恒时应有身:
为什么身体应恒时安住在坐垫上呢?因为初学者制心能力很差,如果不在一个固定的静处安住,身体常常在外面走,很容易就会散乱,收不回来。如果身体不能安住,六根随之而不能收摄,净念就无法相继,无法以心深入思维、念诵、观想、观照,日常的修行会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初学者不管好自己的身体,最后就会失坏修行,以一种日夜向外散乱的状态,根本无法趣入闻思修行,最多只是一个形象的修行人而已。
为什么要恒时呢?因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人的相续成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渐次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恒心,不能持之以恒,一般人都是半途而废,一事也无法圆满,所以成功在于长久坚持。过去,古人在大事未明之前,到处参访明眼善知识,唯一是为了参究生死大事。今天的人是到处旅游,这个道场住几天,那个道场住几天,说到底和真实修行没有关系,只是种个善根而已。
噶举派祖师无等达波瓦曾经说:“作为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垫子。”
古代,长庆禅师用功时坐破七个垫子,最后得到成就。
《十住毗婆沙论》上说:“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中胁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心中恒时应放松:
就是自己的心要恒时保持安祥,不能紧张,不能急躁。太紧张、太懈怠,都是堕入两边,不是中道。只有心里放松,才能很好地念诵,很好地思维,很好地修法。心里紧张,人很容易疲厌,心也累,身体也累,而且越是紧张,越难以相应。紧张是执着的表现,对于禅定和智慧来说,都是违品。但是也不能把“放松”理解为放逸、懈怠。放松是表示安住在不固执的调柔状态,语默动静都是安定宁静的。
“恒时”就是二六时中都要保持这样的心态。心调得乐,内心调整好了,作一切事、作一切修行,都会得到安乐。心不柔调,作任何事,都是痛苦,所以,华智仁波切教我们在一切时中内心都要安定。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在一切时中,应当具有这样三种,第一就是身体中恒时应当具有心,第二就是在床榻或坐垫上恒时应当有身体,第三就是心中恒时应当有放松、安祥的状态。这样就是安定之相,可以用来修道。相反,假如身体中没有心,坐垫上也是空空的,心里也是紧张、急躁,那就可以断言,这只是一个散乱者,在修法上不会有任何成就,完全是散乱、流转的恶相,结果必定一事无成,只是浪费人身而已。
身体恒时应有心:
有人会起疑问:我的心从未离开过身体,强调这一条有什么必要?身体当中无心,那是死人,不是说我。
实际上,一念不在,就是如同死人。虽然身体还在,但是精神已经从六根门头流出,不是如同死人吗?比如一个人上网,眼识、耳识、第六意识完全从根门出去,一直在网上游荡。我们在他旁边观察,见到电脑旁边只是一个肉团,实际精神早已出去,甚至周围发生之事都不知道。这样就是身体当中没有心,正知正念完全丧失。这样的串习一再坚固的话,后果极为可怕,最后心识完全散逸,无法收摄,会变成一种游魂状态,对于家庭、事业和修行,都不可能关心,最终会丧失健全的人格。
所以,心应当收摄,不要让它从六根门头放逸出去,要让它时时安住,这样才能止住流转,向内摄心一处,现前清净的智慧。
《法句经》上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有位道人,在河边树下修道,十二年中不能除贪,只是心里忆念六欲,不能得道。佛知道此人可以度化,就化作沙门,在树下与他共宿。不久,月亮出来了,有一只乌龟从河里钻出,爬到树下。又有一只水狗想咬乌龟,乌龟马上把头、尾和四只脚全部缩入壳中。等水狗走得稍远时,乌龟很快伸出头尾和四脚,行走而脱险。佛所化的沙门,就此启发道人说:“我看世人不如此龟,世人不知无常,放纵情识,生死无有其他原因,唯一是以意所造。”即说偈言:“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意思就是,要如乌龟一般收藏自己的六根识,防护自心要象守护城门一样,以智慧和魔战,胜利则能远离过患。
现时环境极为浊恶,如果心不能安住在身体中,那就象乌龟伸出头尾和四脚一样,决定会被外境凶恶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会被六尘淹没。
这个龟狗的比喻非常贴切。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对游戏机着迷的人,确实就象心识被网络、游戏机咬住一样,整个人的精神完全钻入网络或游戏里面出不来,变成一种心识出窍的活死人。所以,身体当中一定要有心,在城市当中更要严密护持,否则自己的心被六尘水狗吃掉,还不知道。
床塌恒时应有身:
为什么身体应恒时安住在坐垫上呢?因为初学者制心能力很差,如果不在一个固定的静处安住,身体常常在外面走,很容易就会散乱,收不回来。如果身体不能安住,六根随之而不能收摄,净念就无法相继,无法以心深入思维、念诵、观想、观照,日常的修行会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初学者不管好自己的身体,最后就会失坏修行,以一种日夜向外散乱的状态,根本无法趣入闻思修行,最多只是一个形象的修行人而已。
为什么要恒时呢?因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人的相续成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渐次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恒心,不能持之以恒,一般人都是半途而废,一事也无法圆满,所以成功在于长久坚持。过去,古人在大事未明之前,到处参访明眼善知识,唯一是为了参究生死大事。今天的人是到处旅游,这个道场住几天,那个道场住几天,说到底和真实修行没有关系,只是种个善根而已。
噶举派祖师无等达波瓦曾经说:“作为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垫子。”
古代,长庆禅师用功时坐破七个垫子,最后得到成就。
《十住毗婆沙论》上说:“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中胁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心中恒时应放松:
就是自己的心要恒时保持安祥,不能紧张,不能急躁。太紧张、太懈怠,都是堕入两边,不是中道。只有心里放松,才能很好地念诵,很好地思维,很好地修法。心里紧张,人很容易疲厌,心也累,身体也累,而且越是紧张,越难以相应。紧张是执着的表现,对于禅定和智慧来说,都是违品。但是也不能把“放松”理解为放逸、懈怠。放松是表示安住在不固执的调柔状态,语默动静都是安定宁静的。
“恒时”就是二六时中都要保持这样的心态。心调得乐,内心调整好了,作一切事、作一切修行,都会得到安乐。心不柔调,作任何事,都是痛苦,所以,华智仁波切教我们在一切时中内心都要安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4-01 01:29
是不是恒河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