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7 10:38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1-26 16:07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何弊端?(4分)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4分)①(2分,4分)制度:察举制度。 方式:推举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1-26 16:33
(答案→)①(2分,4分)制度:察举制度。 方式:推举 解析:(1)注意时间“东汉时期”,信息“举孝廉,父别居”,联系是指两汉时期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3)注意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家
  • 2021-01-26 17:57
我检查一下我的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