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中李顺大的人物形象分析 急!!!!!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22:03
- 提问者网友:抽煙菂渘情少年
- 2021-03-23 11:45
请教一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中李顺大的人物形象分析 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3-23 13:05
既描写了农民具有的智慧性和创造性的正面,也不放过他们具有的奴性和惰性的负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3-23 14:07
小说第一第二部分,小说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李顺大解放前不幸的遭遇,虽然也不乏灵动的幽默。造房子是李顺大的人生重要目的,所以“在他看来,搞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主要也是造房子。”对农民心目的共产主义进行善意、温和的讽刺。李顺大一家近乎苛刻般的节俭持家,虽有些许夸张,却比较符合中国农民的思想实际,而高晓声对于李顺大的性格刻画无疑是善意的、温情的。可是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开始,也就是李顺大“跨进了1958年”,坐着忽然从这里开始淋漓尽致地讽刺。“有一夜李顺大一觉醒来,忽然听说天下已经大同,再不分你的我的了。”李顺大自玩味,捐出心血换来的建筑材料,却不料结果是:“后来是没有本钱再玩下去了,才回过头来重新搞社会主义。自家人拆烂污,说多了也没意思。”坐着的笔头俨然只对准时代和政治,而以“没有本钱玩下去”的调侃句子来描述政治事件,叙述笔调一转而为玩世不恭,故意消解一切郑重其事的叙述。小说让我们感觉到了农民李顺大成了知识分子高晓声的化身,在小说中表示了对生活的不满。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的叙述笔调在文本前后呈现出相去甚远的区别。这似乎表明他对农民“国民性”批判的立意尚有些犹豫不定,以至于最后李顺大成了知识分子和农民身份的合成体,从而作者借此表达对时代的悲叹和无奈。
【高晓声笔下中国农民的性格特点】课本上的评论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她们是一些善于动手不善动口的人,善于劳动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她们最善良务实。他们把根子深埋在现实之中,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
【从人性上深入探讨】李顺大造屋终于成功了吗?从故事的结尾看,造屋是万事皆备了,甚至于运砖头的“东风”、贿赂之用的香烟,也借到了,看来房子迟早会建成的。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尾——好人终有好报。但是作者却使李顺大的心灵并不快乐,反而因贿赂的事不安起来——“有时候半夜醒过来,想起这件事,总要骂自己说:‘唉、呃,我总该变得好些呀!”初看此文时,觉得作者毕竟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也免不了劝人要做好人,然而有了这点说教后,反而减弱了整个小说的反讽力量。但后来重读时却又有一种不同的感受,觉得这个结局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就这个故事的情况而言,为了造屋,就必须学“乖”一点——不要做傻瓜式的好人——也必须学会贿赂和走后门,李顺大领悟到这套逻辑,还是学“乖”了,所以他心灵上的不安,虽可以说是“好人”的回光返照,但身处此境,又如何能做毫无瑕疵的好人?李顺大言行中尚且烙印着阿Q式的农民痕迹,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造屋的失败或许是李顺大自己所造成的呢?
【中国农民的劣根性】李顺大为什么要造屋,是不是跟传统有关,或许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去赏析文章。
奴性、劣根性的表现:受害 ←→ 施害
↓ ↓
人害(祸) 于己(猪舍、住监狱)
【总结】文学不仅是歌颂光明或暴露黑暗,这中两分法太过于肤浅,文学应该更深一层去探讨人性——然而在探讨的过程中,不必带有过分伤感或乐观式的人道主义,也不应该完全为“现实”本身所控制,应该具有一种对现实保持某种程度的距离的艺术观察力,从而批判现实,发人深省。这篇文章,为后来的文学开创了一条道路。
【高晓声笔下中国农民的性格特点】课本上的评论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她们是一些善于动手不善动口的人,善于劳动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她们最善良务实。他们把根子深埋在现实之中,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
【从人性上深入探讨】李顺大造屋终于成功了吗?从故事的结尾看,造屋是万事皆备了,甚至于运砖头的“东风”、贿赂之用的香烟,也借到了,看来房子迟早会建成的。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尾——好人终有好报。但是作者却使李顺大的心灵并不快乐,反而因贿赂的事不安起来——“有时候半夜醒过来,想起这件事,总要骂自己说:‘唉、呃,我总该变得好些呀!”初看此文时,觉得作者毕竟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也免不了劝人要做好人,然而有了这点说教后,反而减弱了整个小说的反讽力量。但后来重读时却又有一种不同的感受,觉得这个结局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就这个故事的情况而言,为了造屋,就必须学“乖”一点——不要做傻瓜式的好人——也必须学会贿赂和走后门,李顺大领悟到这套逻辑,还是学“乖”了,所以他心灵上的不安,虽可以说是“好人”的回光返照,但身处此境,又如何能做毫无瑕疵的好人?李顺大言行中尚且烙印着阿Q式的农民痕迹,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造屋的失败或许是李顺大自己所造成的呢?
【中国农民的劣根性】李顺大为什么要造屋,是不是跟传统有关,或许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去赏析文章。
奴性、劣根性的表现:受害 ←→ 施害
↓ ↓
人害(祸) 于己(猪舍、住监狱)
【总结】文学不仅是歌颂光明或暴露黑暗,这中两分法太过于肤浅,文学应该更深一层去探讨人性——然而在探讨的过程中,不必带有过分伤感或乐观式的人道主义,也不应该完全为“现实”本身所控制,应该具有一种对现实保持某种程度的距离的艺术观察力,从而批判现实,发人深省。这篇文章,为后来的文学开创了一条道路。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3-23 13:19
没看过,分析不了,对不起!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