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01:49
  • 提问者网友:心如荒岛囚我终老
  • 2021-02-25 14:21
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2-25 14:48
你好, 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必须的拥有的这样一个特点: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读者会想看故事,必然是想看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即小概率事件,说得更通俗一点,简称为不可能的。
当一个故事讲述了一种不可能变成可能后,这将带给读者全新的、非凡的、新奇的体验,于是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就形成了。可以说,任何不可能变成可能,都是吸引人的,只是由于读者主观性的差异,导致感受上有所差异而已。
因此,要讲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有两人步骤:一、确定什么是不可能的。二、将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
(要注意一下,这里的不可能,是一种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而是相对的不可能。)

那么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这个问题相信随便一个人都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是的,它太容易了。
这里就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假设名字为小白)是不可能随便在贴吧发个帖子,就让所有点击进来的网友都回复的。

好了,确定了不可能的事件,接下来就是要将它变成可能,以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逻辑上来说,既然事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小说中能够实现这种超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小说可以有金手指,即我们可以作弊。这个金手指可能是人物、背景、规则等等,总之肯定会有。
根据上面举的关于小白发帖回复的例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金手指:假设小白获得一个完美的符合人类审美观的头像,任何看到小白的头像的人都会被头像之美所感染,然后在帖子里留言。
有了这个金手指,那么小白便在贴吧随便发个贴,每个贴子都是100%的回贴率。

到了这一步,已经实现了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一个有趣的故事也就形成了。

而一本小说只是由许多这样的故事串联起来而已。因此,一本小说是否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数量和质量。
质量,指的是从可能变成不可能的方式和程度。
数量,指是是不可能的领域和种类。
具体在构思时,就需要从背景设定、人物关系和金手指等方面去挖掘。
比如上面举的例子,当小白获得一个能让网友100%回帖的能力后,可以从背景设定出发,让他利用这个能力进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取得本来不可能取得的成就。简单举两具从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例子:
1、 小白不可能当上吧主。这是本来的不可能事件。而小白有了金手指后,随便发个贴就能赚到许多的经验,没几天就全吧排名第一,那么篡吧主的位成了可能。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形成了。
2、 小白不可能成为富翁。这是本来的不可能事件。而小白有了金手指后,可以利用发贴当广告来用,就能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成为富翁成了可能。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形成了。
类似的,还可以套到许多生活中其它领域,去实现许多原本不可能的事件。当这些不可能的事件串联起来后,一本小说就形成了。而这样的小说,从整体结构上都彻底围绕着“由不可能变成可能”展开的,就对读者有较好的吸引力。

前面有提到,一本小说是否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数量和质量。而在具体操作中,除了用好金手指之外,还有几种常见的辅助办法:
1、设定清晰的等级。等级的存在,能够更清晰地体现出不可能这个属性。比如,一个一级剑士是不可能打败二级剑士的。有不可能,才有变成可能的过程,也才有好看的故事。
2、对比,或叫反衬、渲染、烘托等等。它是通过个体间的对比,体现出等级,从而分辨出什么是不可能的。具体地,参考第一条。
3、误导,或叫忽悠、欺骗。这是指作者有意通过误导读者,让读者朝一个错误方向去思考,然后到了一定阶段再抛出正确的东西,实现了事件在大逆转,即不可能变成可能。举个例子。比如说,小白其实是个男人,但作者不断强调小白的胸部很大,结果读者误认为小白是女人。后来,小白遇到了一个女人,并与该女人相爱了。这时,读者开始认为小白与该女人是同性,两人不可能一起生孩子。这时,作者再向读者抛出小白是男子的真相,于是不可能成了可能。误导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效果甚至比金手指还好,因为更具合理性。这算是属于较高级的写作技巧,考验作者的构思力和逻辑力。

另外,理论上,任何不可能变成可能,都是一个好故事。只是对于不同的人,审美观、价值观上会有所差异。因此,在选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种类上,要有针对性的选择。
比如说,人是不可能喜欢吃屎的。这是个不可能事件,如果你在小说中把它就可能,作为一个故事可以算是好故事,但并不符合读者的审美观。这里举的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这个问题是许多作者都存在的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小说主线的问题。在考虑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种类时,一定要从读者的喜好出发,如果你的目标是签约赚钱的话。

综上,当你写下一个情节后,如果你想知道它是否吸引人,是否有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煞尾
  • 2021-02-25 15:03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像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补充: 同名小说 版权信息 小说简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补充: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相关作品介绍: 补充: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窃读记》。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