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精段阅读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地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儿又炸呀,油儿又白描。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呦”。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 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叫卖的货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的加粗词“热闹”本来是形容场面、景象等,用在这里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3:40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12-20 19:25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12-20 20:08
1.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2.6种。3.“一是我买得起……吞下去。”4.恰当。因为这个“热闹”是针对上文的“简”而言,说明另一种吆喝比较繁索,并且这里所用的“热闹”一词具有北京语言的特色。5.夏季。这样写繁简得当,重心突出,文章结构清晰。6.按时间顺序。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12-20 21:47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