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谁最早提出“知情意行”的说法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30 19:00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11-29 21:17
谁最早提出“知情意行”的说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11-29 22:26
最早出自孔子。
孔子言论常常涉及“知情意行”:
重“知”。学习最首先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感知的过程要通过知道、了解。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问。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氏》)、“多见阙疑”“多见阙殆”(《论语·为政》)、“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还有“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言论。
养“情”。情感、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假如学习者没有坚忍的意志,学习将很难坚持到底。孔子认为学习情感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坚“意”。所谓有志者志不移,无志者常立志,坚强的意志是治学的首要条件。孔子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认为人应该“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曾如是说:“譬如为山,末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持“行”。孔子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认为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他提出“学而时习之”,认为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进行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把它们巩固下来。他在《论语述而》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书读得再多再熟,知识掌握得再多,如果没有将之应用到从政的实践当中,那有何用途呢?
其次,孔子对“知情意行”进行了辩证统一的判断:
孔子认为“知”“情”相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生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要经过思考,引发心中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将所学据为所有;同时,他认为反过来“学”而有“知”能促进学习感情的生成,使“知”“情”相生、“学”“思”并行,形成良性循环。
孔子认为“情”“意”相溶。孔子喜欢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如“闻一以知十”的颜回,如“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子贡。这些学生有浓郁的学习情感,他们常常对夫子提出许多问题,治学意志坚定。孔子的“君子九思”(《论语·季氏》)思想,孔子的“疑思问”的主张,就是要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满怀热情地、坚持不懈地对待学习,多疑问,多“如之何”,多开动脑筋,多展开思维。
孔子注重“知”“行”一体。孔子注重言行一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他常常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要求学生把知识用于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行统一。《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目前,孔子朦胧的“知情意行”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社会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全力推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开发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也重视开发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尽管孔子的这一素质教育思想没有做出系统的阐释,但是他朦胧的“知情意行”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追问谁最早对此进行明确系统的阐述?追答孔子追问孔子的言论只是涉及这些方面,没有明确的提出“知情意行”的说法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