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石壕吏400字的读后感!!急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2:07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01-25 21:58
400字就行,不要太多的,罗嗦的不要 2011年10月19日10点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1-25 22:35
自力更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鱼忧
  • 2021-01-25 22:43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人称“诗圣”的杜甫,更是唐诗创作者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杜甫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三吏》、《三别》便是其中的经典。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玄宗出逃、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奔赴灵武途中写的一组诗。这组诗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杜甫的写作风格与艺术特色。不妨以其中的《石壕吏》为例作一浅析。《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人称杜甫为“现实主义大师”,这点在《石壕吏》一诗中表现得很突出。前六句都是眼见,讲述了自己暮宿石壕村,遇到了战争时期的常事——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真实的情景,鲜明的对比。不用多说什么,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从第七到第十六句,均是老妇的陈述。很直白,很浅显,很容易理解,没有一句冷僻的字句。但是,从老妇的陈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给这个人家带来的苦难。三个儿子在邺城战死两个,家中惟有衣服尚不齐整的儿媳以及还在哺乳的孙子,即便是这样,年老力衰的老妇还是不得不被带到河阳战场“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官吏走了,老妇也被带走了,夜依然恢复了平静,能低声哭泣的,只有那儿媳吧。其中凄苦可见一斑。“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尤其一个“独”字,不由让人产生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确实,这就是战争带给人民的感受。 这首诗,杜甫充分展示了其“写实”的功底。全篇二十四句共一百二十字,全部都是作者本人以第三者的视角所看到的以及听到的。他就是在讲述这么一个事实,没有一个字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绝对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寄予诗中的强烈的感情倾向。这从诗中的几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如“吏呼”与“妇啼”、“怒”与“苦”,“偷生”与“已矣”,还有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用字,如“一何”、“夜归”、“急应”、“犹得”、“绝”、“独”等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苦痛的强烈的谴责。 事实上,《石壕吏》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杜甫诗作的艺术特色所在。杜甫诗作,较少表现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的心情,他多是直接描写事或物本身,通过展示活生生的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领悟。《石壕吏》是这样,《三吏》、《三别》是这样,杜甫大多数的诗都是这样。这就是杜甫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在内容上,杜甫大多通过描写人民的境遇、感受等等去直接表现社会,从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杜甫又有“诗史”的美誉。事实上,在一部儿童启蒙历史读物《一梦五千年》中表现安史之乱时,正是采用图文的方式完整地表现了《石壕吏》所描写的情景。所谓管中窥豹,杜甫诗作确实称得上“诗史”。杜甫无论在写作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无愧于“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