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蓼蓝怎么读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17:15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12-25 00:50
蓼蓝怎么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12-25 01:05
问题一:青臭い是什么意思及发音 词目 ——青出于蓝
发音 ——qīng chū yú lán
释义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示例 ——愈变愈妙,可谓~矣。(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问题二:荀子的《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 文: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 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
原 文: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 文: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輮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园规。即使再经风干日晒(它也)不能再挺直了,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所以木头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原 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 文: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来向远望,比不上登在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却看到的人很远;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很清楚。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原 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 文: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于是高尚的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形成,圣人的思想也是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跳跃,(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在于坚持不懈。用刀刻一下就放下来,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刀刻个不停,即使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螃蟹虽然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问题三:三点水加一个定左右架构怎么读 diàn
基本释义
1.浅的湖泊:白洋~。荷花~。
2.液体里沉下的东西,亦指难溶解的物质下沉到溶液底层:沉~。积~问题四:在括号里填上代表颜色的词,什么出于什么 青出于蓝
[读音][qīng chū yú lán]
[解释]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清·况周颐《蕙风词话》:“恐梦似真;翻新入妙;不特不嫌沿袭;几于青胜于蓝。”
[例句]1. ~而胜于蓝,十五年来,他的成就已经超过老师。问题五:怎么让自己下定决心去运动 坚持运动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既然决定去运动了就要给自己一个去运动的目标借口
1、找朋友同事陪伴,有人陪伴在运动的过程不会觉得无聊,经常相约一起运动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2、找到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比如打球,游泳,跑步、健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坚持下去。
3、为了提高某一项运动技能技巧,知道自己每次运动的目的,顺便提升一下自己。
4、为了健身,如果附近有健身场所、健身设施你喜欢上了这里的环境了,你也会坚持去哪里健身
要运动的理由很多,但是脑中稍微有一个不想去,不愿意的念头,这次运动可能就会取消了,尽量别为自己找不运动的借口,我的运动习惯也是这样养成的,希望能帮到你。问题六: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12-25 01:13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