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小松》的古诗赏析、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4 08:17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2-23 18:46
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00字左右的古诗赏析、
100字左右就够了、
不要太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2-23 19:20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咏物喻理的诗篇是屡见不鲜的。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一诗,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共四句。开头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时,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它虽小但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非但不低头,而且“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里“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里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2-23 20:04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答案补充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