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2 09:43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01-12 03:17
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1-12 03:5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践行内容,曾一再被历代学者所论述。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忠恕”之道,植根现实语境进行现代反思,才能形成学理与践行之间的持久张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现实反思,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1-12 06:54
孔子的学术思想是以多面性著称的,即鲁迅所谓的“道大,无所不包”。孔子阐扬、发挥仁、礼、孝、悌、忠、恕、德、中庸等政治思想理论,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深刻的影响。有关其思想的评论与概述已有很多,且孔子的的整个思想体系过于宏大,因此,本文只想就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仁”中的忠恕之道做简单的论述。一、“恕道”于“仁”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思想核心为“仁”和“礼”,所谓“仁”即“仁者爱人”,再论雨中有众多言论是与“仁”有关的。孔子的看法是:搞好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安定阶级秩序,巩固统治者的安全,因此“仁”是很重要的一点。 《论语》中有关仁的问答不少,其中与恕道有关的一条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雍也》)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说我愿意别人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立人”是一个立起来的人,是一个掌握了原则而能够争取主动的人,但绝不是自私的人,“达人”是自己成人还要别人成人,“人”在孔子的思想中应该是无私的、博爱的、积极奋斗的。 同时“人”的另一个意义是与“己”相对的“他人”。这样,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实行起来便呈现出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仁有本省的消极意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恕”;另一方面,是“仁”的积极意义,即之前所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恕”。将两者合而为一,即为本文所要谈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必有其意义。我们所了解的孔子是出身于没落贵族阶级,孔子的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他想“克己复礼”他要维护阶级统治,那所有的思想也都要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要“克己”。这很清楚的说明,他是想用精神的办法,去修补那个由社会发展而破碎着的物质锁链,使之免于彻底崩解;他要在缺牙脱轴、运转不灵的政治关系齿轮上,图上精神的润滑剂,力图使之和谐。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通过“恕道”将其阶级性表现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恕道”中大胆创新的方面。本身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就是要一方面维持旧制度的框架,另一方面要加进去新的内容。而这里所谈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当时相当进步的观念,孔子提出的这一观点就是要求奴隶主阶级于奴隶阶级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身份变化的事实。二、“忠恕”对于“仁”的意义“仁”和“恕”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对子贡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卫灵公》)他对仲弓问“仁”,也是是同样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显然“恕”是为“仁”服务的。从此以后,有的说:“恕则仁也”,有的说:“仁即恕也”,还有的说:“求仁必自恕始”。我们如更正确的说:“仁”“恕”相通,却也不是“仁”“恕”相等,“仁”能包括了“恕”,但“恕”却不能包括了“仁”。而且“恕”与“仁”的关系,“恕”只是近“仁”而已,只是“仁”的实行办法。同时“恕”在孔子的儒家道德体系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将仁和礼层层推广,推己及人,似的内外上下一一贯通起来。正如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推广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围绕着阶级统治而进行的。特别是孔子尤其强调阶级及等级、血统、性别等等的界限,是在阶级及等级、血统、性别等等前提下去看事物、谈问题的。因此他讲“忠恕”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和现在资产阶级将自、平等、博爱差不多,都是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对被统治被剥削阶级作出自欺欺人的片面说教。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一个仁人首先必须老实诚恳有真实情感。他重视有情感欲望的具体的人,并企图以具体的人的情感欲望为基础,建立起“仁”的德,但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孔子所说的人的欲望情感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人的欲望情感。只有以这种欲望情感为基础,才能成为仁人,所以照他的意见,仁人之所以为仁人,并不在于他没有欲,而在于他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看过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上面写道:“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二我们从孔子有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忠是仁的积极体现,恕是仁的消极表现,所以说仁是忠恕的合体。忠恕皆统于仁,仁不小于忠恕,也不能大于忠恕。忠恕去一,则仁体有缺;忠恕兼备,则仁量乃尽。忠与恕合而为一,成为“仁”的实行方式,此乃“忠恕之道”对“仁”的最大意义。三、忠恕之道对我们的启示孔子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大动荡与大变革是那时的时代写照,社会上充满着的矛盾表现在孔子的思想上也是充满着矛盾的,正如其忠恕之道,忠与恕的消极与积极表现。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中华民族,而孔子的言论更是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作为现代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新人类,我们当然不能讲孔子的阶级局限性一并继承,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若人类没有一种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人类早晚会走向混乱或面对专制的威胁,若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秩序。大会通过了两条伦理金律,其中一条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另一条,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不是当作物,即使是敌人也要承认他是人。杜维明先生认为,后一条可翻译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条所谓的金律,合而言之,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由此可见,忠恕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它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在这个出于全球化过程的社会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共同利益召唤儒家伦理,我们只有让改造与创新了的儒家伦理参与到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儒学的作用,发展儒家文化。仁的含义就是爱人,这是一种人类之爱、普遍的同情心,虽然这种爱是有差别的,虽然它要求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然后才能爱其他人、天下人,但儒家的仁爱是从现实出发的一种更为博大的爱心,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因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相通的。这种爱心要通过忠恕之道来实现。忠是要我们去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恕是要我们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爱是相互的,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爱,你就应该去爱别人;如果你不想别人损害你,你就不要去损害别人。损人利己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对人、对己、对社会都会有害无益。忠恕之道是要人在实现自己时,不仅不要妨碍他人实现自己,而且要帮助他人实现自己。人人都这样做,就不仅人人都能实现自己,而且人与人之间不会相互损害,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 2楼网友:污到你湿
- 2021-01-12 06:37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 原 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 3楼网友:轮獄道
- 2021-01-12 05:11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