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果众生本性皆同,皆是佛性。那么为何会有智力,忠诚不同这些差别?这些差别属于什么范畴?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22:18
  • 提问者网友:半生酒醒
  • 2021-04-01 23:33
如果众生本性皆同,皆是佛性。那么为何会有智力,忠诚不同这些差别?这些差别属于什么范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4-02 00:04
本性皆同是悟道后的智慧,在未悟之前,我们还执着与外相,不能了然自性。
因执于外相,不能清净,所以所现所感皆是被妄想执着扭曲了的形象,自然会有贤愚、好坏、高下、得失、荣辱、苦乐、毁誉等。
这些差别属于世俗范畴。追问谢谢,那么请问比如:关老爷的"忠义"是否也不是他的本性?就连他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忠?可以这么说吗?追答本性是圆融统一的,不存在对立,也是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在究竟的立场上说的。
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处于世俗中,就要以世俗的标准来判定,就如同我们不能用中国的法律在美国审判的道理相类似。
所谓“忠义”是在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来讲的,对于另外的人或一群人来说,就不一定是忠义。在世俗来讲,一切事物都有利有弊,欧盟轰炸利比亚,对卡扎菲与反对派来说,其忠义就完全不同,更不要说放在本性上去讲了。哪里会有绝对的忠呢!!追问恩,绝对否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如果不存在绝对,那么母亲对我们的爱呢,我们人之间的情谊呢,或者菩萨的慈悲?没有永恒的爱,忠,慈悲,是否意味着这一切都会改变?..追答世俗的爱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母子之间的爱也会有改变的情况,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这是讲我们这一世的情况。
如果在连续的生命过程中,到下一世,我们不再认识上一世的母亲,这个时候就真正是怨亲不定了,哪里还会有永恒的爱呢?
这些爱是建立在我喜欢、我愿意、我熟悉的基础上,还是有执着于我的原因的,母亲爱自己的儿子,却不会平等的爱别人的儿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慈悲是什么呢,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之苦;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因为我认识你,才去这样做,而是建立在了解一切众生(无论这个众生是谁)处于苦中而不自觉,生起一种将这一切众生都安置于无苦乐境中的愿望,不会因为环境与人而有变化!
另外,对于菩萨而言,并无慈悲与救度存在,这些只是一些名相上的东西,为了让我们了解而作的方便,因为我们认为文字或名字就是某一种东西,实际上是不对的,就象我们说桌子,却并不是桌子一样,这些说法有些难以从言语上来讲说,这也是空性难以理解一样,因为那是远离一切名相的东西,以我目前的水平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了!阿弥陀佛!追问非常感谢!不知能否记下您的QQ号 希望空闲时能和您常谈;追答447612812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04-02 01:04
楼主 安好~
首先,本性、佛性、智力这三者,都有各自代表的内涵,後学分别解说之:
本性,一般在佛经都是指众生本俱的真如心,其心所显的本来清净性、无我性、中道性、成佛之性ˋ,简称本性。
而佛性,是真如心的见分,这比较难懂些,後学所知也有限,毕竟佛性甚深极甚深,要具备相当的福德、慧力、定力方有因缘实证。
那简略的说,真如心所显的清净性、无我性、中道性、如如随缘性、真实不坏性等,乃真如心的相分。就好像喝茶、吃饭有喝茶吃饭的相貌一样,真如心虽然无形无色无世间相,然而与我们五阴身心和合运作的时候,可以被证悟者观察、领受真如心显现的无我相、无人相、清净相等。以上略说相分,然而真如心是心非物质,必然有其见分功能,就好像一般人所知的意识心,意识心的见分,譬如知苦知乐、对世间万法万境能觉知的功能等,就是意识的见分,举凡意识现起的时候,就能接触种种六尘境界,对於六尘境界有所觉知,即是意识之见分。
而真如心也是有见分,只是真心不会去缘六尘境界,而真心所缘的境界也不在三界、世间中,後学只举其中一者: 如维摩诘经所云: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这就是说,真如心也是有知、有见分,而这个见分功能,是对於众生心: 七转识的心行能够了别、鉴机照用的功能。 也就是说,真如心知道众生心的所思,而能随缘配合众生,而这种了别性是一直恒时作用,若停一刹那,众生就不可能正常世间生存了。
第三个是智力,智力是意识才会相应的功能,又称慧心所。有世间智慧,也有出世间智慧,都是含摄在慧心所。
接著回到主题:
众生本性、佛性固然相同,都是平等平等。然而,智力是慧心所,是意识相应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有所变异的,经过薰染的差别,有增有减。
而忠诚,这个性格,是众生八识心王和合运作下、以及各种心所法,如贪嗔痴、轻安、信、忌妒等功能差别展现出来的相貌。
其馀的各种性格也是如此,也必须有第八识真如心、佛性、以及其馀七转识心,再配合心所功能的运作,才会有无量无边的性格展现。
  • 2楼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4-02 00:35
此问题,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一句话就道破了:“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把本有的佛性迷失了,不能发挥佛性的德能作用;而妄想各有不同,所以,才产生不同的业力,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差别。
深入经典,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下载一个“佛弟子”视频软件,选择自己喜欢的法师的视频或者相关文章或者佛教音乐,都能够让你受益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