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王守仁的心学?
答案:4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23:19
- 提问者网友:我没有何以琛的痴心不悔
- 2021-04-07 15:46
如何解读王守仁的心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4-07 16:59
要解读当然要看他的的书或他们的真实对话。那就要看《<大学>问》和《传习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4-07 20:01
王守仁的心学非常之深,他跟佛、教、的大道是有一定相同的地方。我听过一家做心训的 他的心训讲的挺好的,海涵老子,孔子,鬼谷子等人的“人生心学”。
- 2楼网友:逐風
- 2021-04-07 19:52
王阳明 心外无物 1.基本含义:也即是“意之所在便是物”,指事物不能离开人的知觉意念而存在。 立言宗旨:他的心外无物说及其中所有对“物”的解说都是针对自青年时代面竹格物以来一直困扰他的“格物”问题。他的“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根本正是要把物归结为意念,只有把格物的物归结为意念,才能把“格物”解释为“格心”,心外无物的意义就是要人在心上做格物功夫。 2.典型表述:“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日: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为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分之物。” 这表明,在王守仁关于心、意、知、物四句话的解说中,“意之所在便是物”具有重要的地位。“意之所在便是物”是要为‘物”下一个定义,照整个问答特别是“物字即是事字”的说法,这里的“物”并不是泛指山川草木等物,而是指“事”。就是说,“心外无物”这个命题在一开始提出来时,主要是指“事”而言。 然而,尽管阳明曾肯定心外无物的“物”是指“事”而言,但他始终没有明确地把实在的客观物体(如山川草木)排除在心外无物这一命题的适用范围之外。由于“物”的通常意义包括山川草木乃至人与万物,这使得王守仁心外无物说必然会面对外界事物客观实在性的挑战。《传习录》(下):“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末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回避了花是否不依我们的意识所在而自开自落的问题,只是用“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说明意向作用与意向对象的不可分离性(当然也可以说是事物对人的表象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结构。) 然而,如果宇宙中每一存在物及其属性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构成分,那么不但无人的良知即无天地,无禽兽之恶亦不可为天地,因而,这种说法并不是哲学的论证,只是换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者提升了一个理解世界的境界而已。 评价说明:对王守仁宋来说,心外无物说的提出本来不是面对外在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而是着眼于实践意向对“事”的构成作用,因而心外无物说本来与那种认为个体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的思想不相干,至少对于一个儒家学者,决不可能认为父母在逻辑上后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也不可能认为我的“意之所在”不在父母时父母便不存在。然而,心外无物这一命题的形式本身超出了王阳明应用这一命题的特殊意旨,王守仁又没有选择其它的命题,由此产生山中观花—类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他不能完满回答关于外界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本来不是面对这一问题的。
- 3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4-07 18:25
看看 传习录
(我也是王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