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范文正公文集》叙①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6 03:02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12-25 09: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范文正公文集》叙①苏轼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倖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节选)  [注释]①叙:通“序”,序文。②韩、富指当时的名士韩琦、富弼。(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B.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C.非仕而后学者也    学者:有道德有学问的人D.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遗:送,送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之功德尝试为之B.皆以国士待轼自以八岁知敬爱公C.而公独不识率然而作D.皆素定于畎亩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②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④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⑤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考中进士后,当时的很多名人都很看重他,以非常高的待遇礼待他。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和文章是不需要靠外力来宣扬的,自己答应为其文章作序,是为了实现自己往昔的愿望。C.苏轼在文中列举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的谋略,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和他们一样,已有心忧天下的心愿,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叙写了苏轼考中进士后的结交轶事,赞颂了范仲淹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表露了对范仲淹不被重用的遗憾。(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2-01-22 06:33
答案:1.C;2.D;3.B;4.D;解析:(1)学:学习;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2)均为介词,“在”;A.助词,“的”/代词,代指“王霸之略”;B.介词,“用”/介词,“在……时候”;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3)①是他人对苏轼和范仲淹的敬重;④是写淮阴侯的谋略之才;⑥是天下人对范仲淹的敬仰。(4)“对范仲淹不被重用的遗憾”错,文中没有提及。(5)  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3)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参考译文: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杰出人才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仲淹。”  唉!范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唯独没有结识范公,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吗?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时,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大概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一样,像水的湿一样,大概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2-01-22 07:32
谢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