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课改中如何改变教师角色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22:32
  • 提问者网友:情歌越听越心酸
  • 2021-03-21 02:23
课改中如何改变教师角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3-21 03:4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们往常乐道的教师形象。但在课改的新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它已不再适应我们的现代教育,不再适应现代的教育对象了。要想应对新的形势,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燕尾服,我觉得必先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角色如何,改成什么样呢?在一年的新课程教学工作中我也有了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看法。一、教师是师生情感和谐的“活水”。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迎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换取学生对老师的高度信任,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情感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为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情境,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例如:教室里的桌椅随机组合,大圆圈、马蹄形等等。我因势利导,敏锐地、及时地抓住学生的发言,甚至是小声的耳语,进行引导、发掘,增植并强化这种情感体验;以“平视的目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同欢同乐,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语言褒奖毫不吝啬……教师是一位设计师、指挥家、激发者,教师应设计情感的生发磁场,由老师激起情感的涟漪,师生共掀情感的浪潮,再由老师指挥、引导情感的延续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的爱心,不断地奉献是情感活水的永不干涸的源泉。二、教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设计者。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教师得顺势利导,进一步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对此,我在教学中逐渐融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创造行为。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象。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唤起更强的民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使师生形成“亲和力”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方向。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最后结束课文范读时,一位学生举手了:“老师,你把‘得救了’读成了‘得救啦’。”“你听得真仔细!可老师觉得读‘啦’更能表达我的激动呀!”“那书上为什么不改成‘啦’,好帮助我们朗读呀!”我一时语塞,只好先让他坐下说:“这个我们下课再研究。”可这位学生很固执:“老师,不把‘了’读成‘啦’也能读出激动的心情。”随后他就读了起来,果然读得很动性。我马上肯定了他,并让他带着全班同学读一读,于是课堂里立刻响起了孩子们放情的朗读声。三、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以往,我们讲究的是师道,课堂以师讲生受,师授生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这无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施瓦尔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师已转变为导师,以指导、促进为主,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师生都在课堂上平等、认真地听,热烈地讨论,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课堂。四、教师的工作方式是研究型、创新型。传统课堂,教师一味地灌,忠实于教本,学生可能被动接受,也可能排斥。知识面被圈定,理解思路形成定格,这些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和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就不能继续这样教,要对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对教学对象作认真地研究,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认真地研究。整合“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我们就可以以既定的课程目标为准绳,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社会形势等方面的因素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甚至可以抛开教本,另打良材作为范文教学。研究性、创新性的教学,势必增强学生的目标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因此认真研究,大胆创新教法是改变教师角色的一个主体内容。五、教师将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教师单一的传知功能,造成了教师自我的封闭,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封闭性。现在的社会需要我们开放意识的增强,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实现的三个转变就要教师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在教学儿歌《小小的船》,学习过程中一位小朋友突然问:“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也是蓝的吗?”我一时不知道答案楞了一下,但马上一笑,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哪位小朋友来回答?”另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从月亮上看天,天是黑色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好吗?”“我是从《动脑筋爷爷》这本书上学到的,因为月亮上没有像地球上那样厚的大气层,所以月亮上看天,天是黑的。”“你真聪明,其实老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谢谢你给老师上了一课!”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记得以前人们经常说:一个老师如果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确实,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现在,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变一下了,因为现在的学生的求知欲是越来越强,已远远超过了一杯,而是一桶,一缸,甚至更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就应该是条大河,一头连接着知识的海洋,另一头连接着学生们求知的涓涓细流;教师应该是个开渠者,是个引水者,让学生求知的涓涓溪流变得更宽更广。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的学生。因此,教师就得先更新知识、博采众花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广取其它学科亮点,综合于“我的课堂”,服务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与学生的整合。最终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也如其它改革一样,抓好关键,先改人的思想观念。这次改革,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转换,即是根本,即是关键。观念变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合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改变成功了,这才有基础谈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才能谈成功的课程改革。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