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3-04 08:32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3-04 09:52
一、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尖子生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009年至 2012学年,我担任我校091、096两个数学基础相差很大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096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091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以下是我的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2.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091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 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D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D层次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M≌△BEM.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D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D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和D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教学效果对比:(1)就教学进度来说,进行分层教学的091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096班快。因为在096班有些数学课有较多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要经常补课和增加练习课,而在091班则较少需要这样做。
(2)两班年终考数学成绩对比:
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因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 1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3-04 11:25
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进行差异教学时要摸底排队,建立学生分类档案;制定目标,形成“差异教学”的目标体系;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让学生数学素质分层达标;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新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笔者的体会是,在新课标数学教学中,若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差异教学”,效益会十分显著。所谓“差异教学”,就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集体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形式或手段进行的教学。差异教学可以有效地做到培优补差,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摸底排队,建立学生分类档案
实施差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了解学生档案、家访、同学座谈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原有的基础等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然后再按一定级别人数分为互学小组、互助小组和家庭学习小组。互学小组为同一级别学生;互助小组为a、b、c级学生人数按1∶2∶1的比 例分配组合而成的小组;家庭学习小组主要以家庭住址为依据分配人数。为防止分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是让学困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信心,学优生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中等生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这样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基础。
二、制定目标,形成“差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基本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基本目标是新课标要求达到的基础知识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个人目标是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长期目标为学期或学年目标,是对学生在一年或一学期内能达到的目标的最佳估计;短期目标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不同级别学生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也应有差异。如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其长期目标为喜欢上数学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其长期目标是在奥数竞赛上取得好成绩。
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让学生数学素质分层达标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必须具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可以采用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伙伴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将小组协作分为互学小组和互助小组。互学小组主要用于新授课,而互助小组主要用于复习课和练习课。这样,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其他同学的成功密不可分。学生以融合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伙伴学习是由数学知识基础好,学得好、口才好、学有余力的a级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做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老师”,它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意识,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伙伴学习活动中,任课教师要完成伙伴的挑选和对“伙伴老师”的培训任务。伙伴学习能使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及时得到帮助。
个别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在集体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对基础差、学习落后的c级学生,教师要帮助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教师要注意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差异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课堂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层次。
“量”指设计的练习、巩固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做这类题,a、b级学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c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或通过优等生的帮助,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a级学生去理解。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总之,差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地、客观地、真实地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