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茶源这首诗是谁写的?并顺便付送这首诗.谢谢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19:14
  • 提问者网友:雨不眠的下
  • 2021-01-24 00:34
茶源这首诗是谁写的?并顺便付送这首诗.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1-24 01:01
石门自古产茶。翻开那些厚重的茶史,或许难以查到石门出产的名茶,但提到茶道文化,便无法忽略石门。正是那渊远流长的茶文化,那些若有若无清新淡雅的茶香,透过千年的历史,传到今天。
据宋代《茶录》所载,“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宋史·食货志》载“茶出潭、岳、辰、澧州”,察宋时石门属澧州。《一统志》更明确记载“石门牛牴山产茶,谓之‘牛牴 茶’”。据应国斌先生等史家考证,牛牴山即石门夹山,有闻名中外之夹山寺。我对这种说法略存疑义。我的老家就在夹山附近,并未听过夹山有牛 牴山之说,但在距夹山东南约十里处有一牛头山,山体高大,海拔约300米,与夹山相对,状若巨牛饮水。老家正在夹山与牛头山之间,家门前有一小溪名为“茶溪”。这条小溪近年来已断断续续越来越小,逐渐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我也无法察考那“茶溪”二字从何而来。茶产何山到今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夹山、夹山寺与茶结合而留给我们今天的那些东西。
夹山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70年)由当时高僧善会所建,初名“普慈寺”,建寺后至宋迄元均受当时朝廷之派有较大修复,故有“三朝御修”之称,宋时更名为“夹山灵泉禅院”。宋神宗年间,四川彭县一个俗姓骆的和尚师从于佛教禅宗五祖法演门下,他就是后为宋高宗赐号“圆悟”的克勤和尚。宋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受丞相张商英礼托留住夹山灵泉禅院。就在澧水岸边这个两山相夹的清幽之地,圆悟心数佛珠,淡品香茗,静听钟罄,写下了禅宗名著《佛果圆悟克勤碧崖录》,被誉为“禅门天下第一书”。佛教禅宗本以“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为本,不立文字,《碧崖录》的出现,使得禅宗的发展进入了“注释”公案语录的新阶段,“文字禅”由此走向了顶峰。
九百年前夹山的茶味如何,今天我们已无缘品尝。佛业有成的圆悟当年曾在品茶之余写出了“茶禅一味”的条幅。茶禅一味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辈今天恐怕是难以体味了。关于禅的味道,圆悟写下了《碧崖录》;茶是什么味,圆悟没有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们一直苦思冥想到今天,谁也没有作出比“茶禅一味”更为精妙的概括。
圆悟的禅宗思想和对茶道的领悟在国内并未流传久远,然而却对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的佛教理论和茶道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镰仓幕府时期(1185—1333),流传到日本的禅宗宗派中多为圆悟的法嗣,《碧崖录》被视为“佛家宝典”,石门籍史学家申悦庐先生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时“见各大书铺皆有卖此书者”。“茶禅一味”的条幅也被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源祖,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夹山寺的茶能被圆悟喝到这个境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1983单肠厕段丿灯搽犬敞华年,日本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来到夹山,曾题赠“山河跋涉好姻缘,灵纵今观夹山寺”的条幅,也算是对这段“姻缘”的一个肯定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最主要的产茶大国,也是茶道文化的源祖和发祥地。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茶叶一直是和丝绸并列的两种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中国”的一词的英文说法“CHINA”,很多史学家认为来源于外国人对陶瓷的说法,我认为或许来源于中国的主产——茶。我国关于“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部药物书,也是第一次有茶记载的文献。茶叶在我国西周时候被作为祭品使用 ,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战国时期作为治病药品,到西汉时期茶叶便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饮茶渐渐和佛道结合在一起,又慢慢汇集儒家、道家的思想,逐渐汇成了独特的文化——茶道文化。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及茶具、茶器等,宣扬茶道文化,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中国茶道文化的鼻祖,被誉为“茶圣”。中国历代文人学子墨客骚人如陶渊明、苏轼、黄庭坚、袁宏道等品茗听琴,对奕淡酌,浅饮赋情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黄庭坚还在石门蒙泉梭金山下留下翰墨“蒙泉”二字,引来历代不少书家临摹凭吊。
茶道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情趣,是一种意境。茶道文化是琴、棋、书、画的结合,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世间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此时无论静心对奕,还是端坐抚琴,无论吟诗作画,还是闭目清修,都是一种升华,一种领悟,一种洗礼,在这人与自然和谐之中,有陶冶心性的风雅,有独酌自饮的清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我无他。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儒家从茶道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休齐治平的法则,以茶励志积极入世;道家在茗饮中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佛家在孤影青灯中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参禅,明心见性。三者各见千秋,然而都在茶道的和谐、平静中找到了共同的归宿。
品茗修性,夹山的茶文化不仅改写了禅宗“直指人性、见性成佛”的宗旨,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喝着清冽可口的碧崖泉水泡的牛牴茶,圆悟禅师体味出了“茶禅一味”的韵味,写出禅宗巨著《碧崖录》。五百多年后,一个曾经改写大明王朝的人步着圆悟的后尘敲开了夹山寺的大门,他就是兵败之后削发为僧的李自成,这个曾经把明朝宗室藩王和着鹿血制成“福禄酒”的大顺皇帝被人赶出北京黯然坐在这清幽古寺的蒲团上,先人遗下的清寂茶韵渐渐洗去了他的雄心,洗去了他的暴戾,终于,在留下近百首《梅花诗》之后伴着烛影青灯长眠于斯。今天我们走进他那雄伟威仪的陵园和错综复杂的神秘地宫,无一不为之感慨唏嘘。
夹山的茶不仅给石门在茶文化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更推动了茶叶商贸的发展,为石门赢得了“茶都”的美誉。1896年,广东客商卢次伦在石门泥沙创建“泰和合”茶号,分别在汉口、津市、宜都设立茶庄,生产的“宜红茶”远销西欧和南亚,久负盛名,现仍存有典雅古朴的“泰和合”茶号立于渫水河畔。
我类平凡之辈难有圆悟等之境界,但能想见得到在空旷清悠的山谷之中,静听逍遥缥缈的《广陵散》、《高山流水》,小酌一杯清香沁肺的香茗是何等的惬意!《广陵散》早就随着嵇康一道从这个世上消失了,《高山流水》也难以听到,倒是几年以前我曾在武汉黄鹤楼喝着龙井茶听到了乙侯编钟奏出的古曲,应该感谢谭维泗先生,是他让我们找回了历史真正的声音,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三千年前空旷久远的河滩上游荡,既忘掉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我不由得想起石门的“錞于”。錞于是古代巴人的一种乐器,早在宋代石门就有錞于出土,近些年代更出土了十余件,作为珍贵的馆藏文物,它们上面积满厚厚的灰尘一直躺在博物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品着清香的茶茗,听到石门錞于的声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